胡椒的果实与种子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得到黑胡椒、白胡椒、绿胡椒以及红胡椒。全世界胡椒出口总量的80%-85%为黑胡椒,15%-20%为白胡椒,约1%为绿胡椒。
黑胡椒
黑胡椒是由胡椒藤上未成熟的浆果制成的。浆果首先会在热水中暂煮片刻,以清洗其表面并预备干燥。同时热度会破坏果实的细胞壁,加速干燥过程中褐化酶的作用。其后几天时间里,浆果会被曝晒于太阳下或在机器中烘干。在此过程中,由于真菌反应的作用,包裹着种子的果皮会逐渐地变黑并收缩,最后成为薄皱的一层。在干燥过程结束后,得到的产品便是黑胡椒子。
白胡椒
白胡椒则是由移除果皮的种子制成的。白胡椒的制作通常会采用完全成熟的浆果,并将浆果在水中浸泡约一个星期,在这段时间中果肉部分会松软并逐渐腐烂。通过摩擦去除果肉残留物后,再将裸露的种子干燥。还有其他的用于移除果肉的加工方法,包括移除由未成熟浆果制成黑胡椒的外表皮。
在美国,白胡椒常被用作浅色酱汁或土豆泥等食品的调味料,因为黑胡椒在浅色食物中容易被认出。黑胡椒与白胡椒谁更具有辛辣性这点是有争议的。由于外表皮的一些成分无法在种子中寻得,两种胡椒的气味不尽相同。
绿胡椒
绿胡椒同黑胡椒一样,是由未成熟的浆果制成的。干燥后的绿胡椒在某种程度上还保留着绿色,因为它经过了二氧化硫或冻干之类过程的处理。经过食盐水或醋腌制后的胡椒子也会呈现绿色。新鲜而未处理的胡椒浆果在西方非常罕见,它们主要出现在一些亚洲菜特别是泰国菜中。新鲜胡椒浆果的气味辛辣且清新,并带有浓郁的芳香。未干燥或腌制的胡椒会迅速地腐烂掉。
红胡椒
在食盐水和醋中腌制成熟的红胡椒浆果可以制成罕见的红胡椒;干燥绿胡椒的颜色保存技术亦可用于干燥更罕见的成熟红胡椒子。[9]胡椒中的红胡椒品种不同于另一种更常见的“红胡椒子”,后者是不同科的秘鲁胡椒木(Schinus molle)及其近亲巴西胡椒木(Schinus terebinthifolius)的果实。在过去曾有关于红胡椒子作为食品是否安全的争论,但现在该争论已经平息了。[10]黑胡椒在植物学上与被叫做“川椒”的花椒无任何联系。
植物形态
多年生常绿攀援藤本植物,系浅根性作物,蔓近圆形,木栓后呈褐色,主蔓上有顶芽和腋芽。主蔓上抽生的分枝和由其抽生的各分枝和分枝上抽生的结果枝构成枝序;叶为椭圆形、卵形或心脏形,全缘、单叶互生,叶面深绿色;花穗着生于枝条节上叶片的对侧,栽培品种多为雌雄同花,少数雌雄异花;果为球形、无柄、单核浆果,成熟时为黄绿色、红色;我国的胡椒盛花期一般为3~5、5~7、8~11月,花期与雨水、温度及植株营养状况有关。
胡椒主要产于东南亚地区和巴西,多栽培在海拔500m以下的平地和缓坡地,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pH值5.5~7.0、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最适宜。胡椒“怕冷、怕旱、怕渍、怕风”。世界胡椒种植区年平均气温大致在25~27℃,月平均温差不超过3~7℃,在我国,年平均气温21℃的无霜地区能正常生长和开花结果,而以年平均气温25~27℃最适宜;胡椒最忌积水,但要求有充沛而分布均匀的雨量;胡椒对光照的要求因品种和年龄而异,多数栽培种不需要荫蔽。
按中晚唐时期山东人段成式的作品《酉阳杂俎》云:“胡椒,出摩伽陀国,呼为昧履支。其苗蔓生,茎极柔弱,叶长寸半,有细条与叶齐,条上结子,两两相对,其叶晨开暮合,合则裹其子于叶中,子形似汉椒,至辛辣,六月采,今人作胡盘肉食皆用之。”
培育历史
在印度,胡椒自史前时代便被用作香料。J. Innes Miller写到,虽然胡椒也生长于泰国南部与马来西亚,但它最主要的来源是在印度,特别是在马拉巴尔海岸地区,也就是现今的喀拉拉邦。被称做“黑色黄金”的胡椒子是贵重的贸易货物,它还被作为实物货币使用。在英语中,胡椒子的单词“pepercorn”至今都还有“空有其名的租金”之引申义。
胡椒的古代史经常会与荜拨联系(并混淆)在一起。罗马人知道这两种植物,但他们只用一个“piper”来描述两者。实际上,直到抵达新大陆并发现辣椒后,荜拨才不再受到欧洲人的欢迎。因为某些辣椒在干燥后的形状和味道上都与荜拨相似,而且辣椒还可以在更广泛的地区栽培,这些对欧洲人来说都是极大的便利。
在中世纪结束前,欧洲、中东与北非市场上的胡椒都出自印度的马拉巴尔地区。在16世纪,胡椒开始在爪哇岛、巽他群岛、苏门答腊岛、马达加斯加岛、马来西亚与东南亚的其他地区进行栽培,但这些地区种植的胡椒大多用于与中国的贸易,或者用于满足当地的需求。马拉巴尔地区的港口还是远东地区香料贸易在印度洋的中转港。
胡椒与来自印度和远东地区的其他商品一起,开创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些珍贵的商品是促使欧洲人去寻找印度新航线并建立殖民地的原因之一;同时,在寻找新航线的过程中,欧洲人发现并殖民了美洲。
分布状况
胡椒原产于印度西南海岸西高止山脉的热带雨林。公元前第四世纪已有栽培。中世纪由葡萄牙人传入马来群岛,此后又由荷兰人传入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地。19世纪中叶,印度支那也开始种植,现已遍及亚、非、拉近20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消费国为美国、德国、法国、泰国。高质量得黑胡椒来自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和巴西等地,白胡椒以苏门答腊和沙捞越这两地区得最好。我国于1951年从马来西亚引种于海南岛琼海县试种,1956年后,广东、云南、广西、福建等省区也陆续引种试种成功,栽培地区已扩大到北纬纬25度。
胡椒树被利比里亚定为国树。
化学成份
胡椒果实含多种酰胺类化合物:胡椒碱,胡椒酰胺,次胡椒酰胺,胡椒亭碱,胡椒油碱B,几内亚胡椒酰胺,假荜茇酰胺A,胡椒酸胶-C5:l(2E),胡椒酰胺-C7:l(6E),胡椒酰胺-C7:2(2E,6E),胡椒酰胺-C9:1(8E),胡椒酰胺-C9:2(2E,8E),胡椒酰胺-C9:3(2E,4E,8E),1[癸-(2E,4E)-二烯酰]四氢毗咯,l-[十二碳-(2E,4E)-二烯酰]四氢吡咯,N-反式阿魏酰哌啶,类阿魏酰哌啶,二氢类阿魏酰哌啶,墙草碱,N-异丁基二十碳-2E,4E,8Z-三烯酰胺,N-异丁基十八碳-2E,4E-二烯酰胺,N-反式阿魏酰酪胺,类对香豆酰哌啶,N-异丁基碳-反-2-反-2二烯酰胺,二氢胡椒酰胺,二氢胡椒碱等。又含挥发油,内有:向日葵素,二氢香苇醇,氧化丁香烯,隐品酮,顺式-对-2-稀-1-醇,顺式-2,8-二烯-1-醇,反式-松香苇醇胡椒酮(pipertone),倍半香桧烯,β-蒎酮(β-pinone),l,1,4-三甲基环庚-2,4-二烯-6-酮,松油-l-烯-5-醇(l-terpinen-5-ol),-3,8(9)-二烯-1-醇,N-甲酰哌啶,荜澄茄-5,10(15)-二烯-4-醇,对聚伞花素-8-醇甲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