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中药/药学理论 > 中药炮制 > 正文

火制法-中药炮制

火制法是药物直接用火或间接用火加热,加入不同辅料或不加辅料进行不同处理的方法。火制法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医疗的要求及制剂的需要以除去药物的毒性,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疗效,缓和药物的烈性。火制法是炮制过程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操作方法不当时,可直接影响药物的医疗效果。因此,我们根据药物的性质,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火候,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因药物的性质各异,品种繁多,加入辅料的不同,为此,在方法上各有不同。本节着重介绍炒、煨、煅等火制法。

一、炒

药物经过修制或加工切制、干燥后的饮片置锅内用火加热,不断翻动至一定程度,称为炒。炒在炮制中是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根据医疗的要求,结合药物的性质,对药物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因此,在操作时,加热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故炒药时应着重掌握火候。火候即药物加热所变化的程度,在炒制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饮片的厚薄、坚实、软硬,掌握一定的火候、火力,才能做到“制药贵在适中”的程度。药物经过加热后,使其干燥,易于粉碎,便于制剂,减低毒性,增强药物的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并能超到矫臭矫味的作用。炒法可分为清炒、固体辅料炒、液体辅料炒等不同的制法。

(一)清炒即药物不加辅料,置锅内以不同的火力并勤加翻动,使药物均匀受热至所需程度。根据炒的时间和温度,清炒又可分为:微炒、炒黄、炒爆、炒焦、炒炭等。

(1)微炒:用微火将药物炒至干燥,但药物无显著变化。微炒和锅焓法类似,以达到矫臭矫味的目的。同时可防止高温破坏消化酶。如微炒麦芽、谷芽、葶苈子、夜明砂。

(2)炒黄、炒爆:用小火加热,将药物炒至外表颜色微黄,或比原药颜色加深,并透出固有气味,或炒至药物有爆炸声,表皮炸裂。经炒后可达到矫臭矫味,增强健脾和胃的功能,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如牛子、枣仁、苍耳子、蔓荆子、莱菔子、紫苏子、白芥子、草决明、望月砂等。

(3)炒焦:加热程度比炒黄要高,炒至外表焦黄色或焦褐色,内部淡黄,并有焦香气味。本法多用于炮制健胃助消化及刺激性等药物。如杏仁、山楂、栀子、苍术、乳香、没药、路路通、刺猬皮等。

(4)炒炭:药物炒至外表焦黑,里面焦黄,炒后部分炭化,但仍存有原来的气味,其温度比炒焦要高,时间要长。炒时因火力较强,药料易燃,如有火星,喷洒适量的清水灭熄火星,取出置铁盘或瓷盘内,摊冷后收藏。有的药物在炒炭中产生刺激性浓烟,应迅速翻动,使其消散。有的药物质地轻松易于炭化,应以小火炒至微黑色为宜。炒炭的目的,中医多用来收敛止血。所谓炭药,并非纯炭,应该“存性”。药物经炒炭后,大部分成分被破坏。有的药物通过高温处理后,发生了理化性质的改变,生成炭素或增加新的物质,增强收敛止血的作用。如地榆、干姜、侧柏叶、槐花、蒲黄、干漆、茜草、艾叶、藕节、莲房等。

(二)固体辅料炒根据药物各自的特性和治疗需要,用各种不同的固体辅料同炒,称为固体辅料炒。常用的固体辅料炒有麸炒、砂炒、米炒、滑石粉炒、蛤粉炒、土炒等几种。

(1)麸炒:药物用蜜炙过的麦麸拌炒,称为麸炒。麸炒多用于炮制健脾和胃的药物。麸炒的目的是利用药物与麸皮共同加热,除去药物的部分油分,减低偏性或借麸皮在加热过程中放出的香气以矫正药物的不良气味,增强健脾和胃的作用。操作方法:先将铁锅烧热,然后撒下麸皮,待黄白色烟冒出时,投入药料,用小笤帚不断翻动,炒至药物呈黄色取出,筛去麸皮,待冷收藏。麸炒最好用斜锅、竹帚之类工具因为这样出锅方便,保证色泽均匀一致,炒时火力要大,动作要迅速,锅要热到撒下麸皮立即起浓烟为宜。如枳壳、枳实、白芍、僵蚕、广香。

(2)砂炒:药物用砂作中间体进行加热的方法,称砂炒。具体操作是取黄砂,筛去粗石杂质,洗净晒干,置锅内,炒至轻松容易翻动时,加少许食油同炒。待砂和油炒匀后,投入药料,(每次炒时,砂内宜补充少量食油)。一般火力不宜过猛,以免药物炒成焦黑,应炒至药物表面发生变化,达到膨大、松疏。砂炒主要是使药物均匀受热,使其酥脆易碎,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减低毒性、缓和药性以及便于除毛、去壳。炒后的砂保存好,下次再用。如金毛狗脊、草果、白果、二丑、苡仁、虎骨、猴骨、龟板、鳖甲、甲珠、干蟾、鸡内金、象皮、海狗肾、水蛭、马钱子、扁豆等。

(3)米炒:药物用大米作辅料进行加热的方法,称为米炒。先将锅烧热,撒上浸湿的大米,使其平贴锅上,加热至大米冒烟时投入药料,轻轻翻动,炒至大米呈焦黄色取出,去大米。米炒一般不常用。米炒的目的是利用大米的润燥和滋养作用,经炒后发出的焦香气味,增强药物的健胃作用,减低药物的毒性,同时米也是炒时的指示剂。如斑蝥、虻虫、红娘、蝼蛄、北沙参。

(4)滑石粉炒:药物用滑石粉作中间体进行加热的炒法,称滑石粉炒。先将滑石粉放锅内,加热至滑石粉轻松,容易翻动时,投入药料。一般以滑石粉能淹没药料即可。滑石粉为一种极细粉末,受热传热比砂土慢,有“焖烫”意义,更能使药物缓缓均匀受热,以拌炒动物类药料比较适宜。炒时火力不宜过大,以免药物炒成焦黑色,炒至药物形体膨胀、松疏即可。使药物酥脆易碎,便于制剂和服用,从而增强疗效。如玳瑁。

(5)蛤粉炒:药物用蛤粉作中间体进行加热的炒法,称蛤粉炒。先将蛤粉放锅内,加热至蛤粉轻松易翻动时投入药料,一般以蛤粉能淹没药料为宜。蛤粉为一种细粉,受热、传热与滑石粉相似,能使药物缓缓均匀受热,以拌炒胶类药物为适宜。火力不宜过大,以免药物焦化。炒至药物形体发生变化,内部尚未炒焦时取出,筛去蛤粉。筛下的蛤粉可以继续使用,炒至变成灰色时更换。蛤粉炒使药物酥脆易碎,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增强疗效。如阿胶。

(6)土炒:药物用灶心土(伏龙肝)作为中间体加强同炒的方法,称为土炒。土炒不常应用,按古时所用之土应为东壁上,即向阳的墙壁上,后来又用灶心土。灶心土经多次烧炼,所含杂质较少,且含有碱性氧化物。由于具有碱性,可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另外,土炒后可使部分成分变质,以缓和药性,同时可与药物起协同作用,以达到健脾和胃的目的。土炒受热、传热作用与滑石粉炒、蛤粉炒相似,能使药物均匀受热。本法常用于健脾和胃药物。操作方法:将碾细的灶心土置铁锅内炒热,再将药物加入,以灶心土能淹没药物为度,用锅铲炒至表面微显焦黄色,并放出焦香气味,即可取出,筛去灶心土,冷后收藏,土炒火力不宜过大,以免药物焦化。使用过的灶心土可继续使用。如白术。

(三)液体辅料炒药物加液体辅料拌炒,称为液体辅料炒。药物经过炒后,在性质上发生了某些变化,能起到解毒、矫味、矫臭,增强疗效,缓和药性,便于制剂和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等作用。液体辅料炒与固体辅料炒在意义上和操作上都有所相似,但液体辅料能渗透入药物内部而产生其作用。由于所加的辅料不同,可分为蜜炙,盐水炒、醋炒、酒炒及姜汁炒等。

(1)蜜炙:药物用蜂蜜拌炒,称为蜜炙。蜂蜜性味甘平,能补脾润肺,解毒矫味,多用于制补脾润肺止咳的药物。蜜炙后能缓和药物的偏性,并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以达到治疗目的。蜜炙的操作方法:每斤药料用蜂蜜4两左右。先将锅洗净烧热,倾入蜂蜜,炼沸以后,投入药物,小火拌炒至药物互相粘结或粘锅时,洒少量清水,使其吸收,炒至药物呈金黄色,取出摊冷后,以不粘手为佳。装缸内密闭,防止潮解和鼠耗。如甘草、党参、黄花、冬花、紫菀、桑皮、(2)盐水炒:药物加盐水拌炒的方法,称为盐水炒。盐性味咸寒,有下行走肾的作用,多用于制补肾、固精、治疝、利尿、泻肾火的药物。盐水炒后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能增强疗效。操作方法:每斤药料用盐6~15克,加水2两溶化,洒在药物上面,拌匀,稍闷,使其吸收,置锅中小火加热,炒干取出。如黄柏、知母、杜仲、故纸、车前子、小茴香、益智仁。

(3)酒炒:药物加酒料炒,称为酒炒。酒,甘、辛、大热,穿透力强,有活血通络、引药上行及降低药物寒性的作用,并为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一般来说,生物碱、挥发油等物质都易溶于酒中。某些药物用酒制后,有效成分易于溶出,有利于疗效的提高,有的可降低寒性,有的可增强活血通络或具升提作用。操作方法:每斤药料一般用白酒2两,洒在药物上面,拌匀,稍闷至酒被吸收,放在锅内,用小火炒干取出,摊冷收藏。如常山。

(4)醋炒:药物加醋拌炒,称为醋炒。醋,性味酸苦,温、能散淤血,消痈肿、解毒,大多用于炮制行血和有毒药物,可减低药物毒性,增强散淤止痛的作用,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效用,并具矫臭作用。操作方法:每斤药料用醋3~8两,洒在药物上面,拌匀,待醋吸收,投入锅内,用小火炒干取出,摊冷收藏。如五灵脂、芫花。

(5)姜汁炒:药物加生姜汁拌炒,称为姜汁炒。生姜辛温,能散寒止呕。某些药物用姜制后,能增强散寒除满,降逆止呕的功效。操作方法:每斤药料用生姜2两左右,洗净,捣碎,加水绞汁,洒在药物上面,拌匀,稍闷,使其吸收,置锅中,小火加热,炒干取出。如厚朴、竹茹。

二、煨

药物用另一种物质包裹,置火灰或明火上加热的方法,称为煨。目的在于除去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物质,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煨的方法有纸包煨和面包煨两种。为了节约,面包煨改为麸炒。本节只介绍纸包煨的方法。如生姜。

三、煅

药物直接或间接用高温加热,使其在结构上或成分上有所改变的方法,称为煅。煅的温度一般在300℃~700℃,煅的目的是使药物减少刺激性,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疗效或缓和药性。经煅后,质地酥松易碎,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使药物发挥应有作用。有些药物经煅后失去结晶水或生成炭素。根据药物性质,煅可分明煅、盖煅、煅焠、暗煅、闷煅。

(1)明煅:药物放在铁锅或罐内煅烧的方法,称为明煅。本法适用于加热能溶化的矿物药,其目的主要是失去结晶水减少刺激性,增强疗效或产生新的作用。操作方法:将药物置锅内或罐内加热,使其溶化,至水分完全逸出,无气体放出,药物全部呈酥松或干燥的状态,取出摊冷。如明矾、胆矾、硼砂。

(2)盖煅:将药物放在炉火中,上面加盖煅烧的方法称为盖煅(或炉口煅)。此法适宜煅制质地坚硬的矿石、化石及贝壳类药物。煅的目的主要是使药物酥松易碎,便于制剂,易煎出有效成分。操作方法:将药物置炉火中,或将药物打成小块,置瓦罐内放于炉火中(药物周围应有较大火力),上盖铁皮,强火煅烧,至矿物药红透,贝壳类呈灰白色,取出摊冷,或趁热喷洒不同液体辅料,冷后收藏。如牡蛎、石决明、石膏、寒水石、礞石、龙骨、浮海石、瓦楞子等。

(3)煅淬:将煅透的药物趁热倾入冷的液体辅料中,使其吸收,称为淬。淬适用于经过高温仍不能酥松的矿物药。淬在煅后进行,以弥补煅法的不足。煅与淬结合称为煅淬法。煅淬是使坚硬的药物经过高热骤冷,促使疏松崩解,易于粉碎,以便煎出有效成分。并利用不同的液体辅料缓和药性,且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液体辅料多用醋、酒、药汁、水等。一般用量多为药物的30~50%.操作方法:将煅至红透的药物趁热倾入冷的液体辅料中浸淬,稍冷后取出。有煅淬一次的,也有煅淬多次的,以药物疏松为度。如代赭石、磁石、阳起石、自然铜、禹粮石、花蕊石、紫石英、白石英、炉甘石、皂矾。

(4)暗煅:暗煅是在高温缺氧情况下,使药物炭化的一种煅法,又称闷煅。适用于煅制质地疏松,炒炭时易于灰化的药物。操作方法:将药物置铁锅内,上扣小铁锅,接口处用盐泥或赤石脂用水调成泥状封固,留一筷头大的小孔,扣锅上压重物,置炉火上煅烧。小孔烟少时用筷头塞住,至小孔无烟时离火。亦有将药物置小口釉罐内,用盐泥或赤石脂封固罐口,置粗糠火中或小火上煅烧,罐上放大米数粒,至大米成焦黄色时离火,待锅或罐冷却取出药物,以免药物遇空气燃烧而灰化。在煅制过程中,由于加热而锅内气体膨胀,药物受热炭化,有大量气体及浓烟产生,从接口处喷出。应随即用湿泥堵住,或用细砂掩盖填塞,以免空气进入,使药物灰化。如血余、棕榈。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执业药师-无忧实验班

学霸同款好课

880起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