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藤简介
钩藤始载于《名医别录》,原名钓藤。[1]《唐本草》:钩藤,出梁州。叶细长,茎间有刺,形若钓钩者。《本草图经》:钩藤,《神农本草经》不载所出州土。苏恭云出梁州,今兴元府亦有之。叶细茎长,节间有刺若钓钩。三月采。葛洪治小儿方多用之。又《广济》及《崔氏方》疗小儿惊癎诸汤钦,皆用吊藤皮。《纲目》:钩藤,状如葡萄藤而有钩,紫色。古方多用皮,后世多用钩,取其力锐尔。
【药名】:钩藤
【汉语拼音】:gou teng
【英文名】:Gambir Plant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Uncariarhynchophylla(Miq,)exHavil.[NauclearhynchophyllaMiq.]
2.Uncariasinensis(Oliv.)Havil.[Naucleasinen-sisOliv]
3.UncariamacrophyllaWall.
【科属分类】:茜草科
【功效分类】:平肝熄风药
【别名】:吊藤、钩藤钩子、钓钩藤、莺爪风、嫩钩钩、金钩藤、挂钩藤、钩丁、倒挂金钩、钩耳、双钩藤、鹰爪风、倒挂剌。
【性味】:甘苦;微寒。[1]
【归经】:<肝经<心经
【功能】:清热平肝;熄风止痉。
【主治】:小儿惊风;夜啼;热盛动风;子痫;肝阳眩晕;肝火头胀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30克。不宜久煎;或入散剂。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生态环境】:生于谷溪边的疏林中、山地林中、山地次生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钩藤或华钩藤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钩枝条
【采收储藏】:春、秋采收带钩的嫩枝,剪去无钩的藤茎,晒干,或置锅内蒸后再晒干。
【炮制方法】:拣去老梗、杂质,洗净,晒干。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定】
1.钩藤:茎枝圆柱形或类方柱形,直径2-6mm.表面红棕色至紫棕色或棕褐色,上有细纵纹,无毛。茎上具略突起的环节,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或仅一侧有钩,钩长1-2cm,形如船铺,先端渐尖,基部稍圆。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凹点及环状的托叶痕。体轻,质硬。横舅面外层棕红色,髓部淡棕色或淡黄色。气微,味淡。
2.华钩藤:茎枝方柱形,四角有棱,直径2-5mm.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钩长1.3-2.8cm,弯曲成长钩状。钩基部枝上常留有半圆形反转或不反转的托叶,基部扁阔。体轻,质松。断面髓部白色。
3.大叶钩藤茎枝方柱形,两侧有较深的纵沟,直径2-5mm.表面灰棕色至浅棕色,被褐色毛,尤以节部及钩端明显。钩长1.7-3.5cm,向内深弯几成半圆形,末端膨大成小球。断面髓部通常中空,偶有髓。均以质坚、色红褐或棕褐、有钩者为佳。
【显微鉴定】
茎横切面:
(1)<钩藤类圆形。皮层、韧皮部及木部之比约为1:1:3.表皮细胞1列,外被略弯曲的角质层。皮层薄壁细胞含棕色内含物。中柱鞘纤维排列成断续环带。韧皮部纤维单个或成群散在,较中柱鞘纤维小,微木化。木质部导管常数个径向相连,皮层及韧皮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及少数簇晶。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单粒直径约4μm,复粒由2-6个分粒组成,直径约7μm.
(2)华钩藤四棱形、皮层、韧皮部及木质部之比为1:2:1:2.4.表皮细胞具中间略隆起的角质层。
(3)大叶钩藤四方形,两侧中间向内凹呈弧形突起。皮层、韧皮部及木质部之比为1:1:3.7.表皮具角质细纹理,单细胞非腺毛。长50-65μm.表面具疣状突起;多细胞非腺毛,长70-875μm,常有螺状纹理。髓部中空。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1g,浓氨水浸润,以苯提取,回收溶剂,残渣用苯-乙酸乙酯(2:5)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以钩藤碱、异钩藤碱、毛钩藤碱、翅果定碱对照品,用无水乙醇配制成各含0.2mg/ml溶液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点于同一高效薄层板(HSGF254板)上,以环已烷-乙醚-甲醇-乙酸乙酯(8:1:1:0.1)展开,晾干后,紫外类下观察,样品色谱在与对照品相应位置处显相同的褐色暗斑。
【药物应用鉴别】
钩藤与<菊花两药均能平肝和疏泄风热之邪,对于肝经风火上炎之头痛目眩及风热外感头痛目赤证,常相伍为用。但钩藤偏于熄风止痉,菊花偏于疏风泄热。
商品规格
商品分为四级。
一级:平钩无木钩,色泽红润。
二级:色泽稍次于级,含梗5%以内。
三级:含梗10%以内,余同二级。含梗20%以内,余同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