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中药/药学理论 > 中药鉴定 > 正文

藻、菌、地衣类中药——茯苓

  来源:为多孔菌种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产地:主产于安徽、云南和湖北。

  采收加工: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摊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

  性状鉴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习称茯神)。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饮片白茯苓:表面白色或类白色。

  赤茯苓:形同白茯苓。表面淡棕红色至棕褐色。

  茯苓皮: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体软质松,略具弹性。

  “茯神”为类方形的片块,中间或一侧有类圆形松树根。

  显微鉴别:粉末①用水装片,可见团块。②用水合氯醛液装片,露出菌丝。③粉末加α-萘酚及浓硫酸,团块即溶解,可显橙红色至深红色。

  化学成分:主含β-茯苓聚糖。

  茯苓聚糖无抗肿瘤活性;若切断其支链,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成为茯苓次聚糖则显抗肿瘤活性。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执业药师-无忧实验班

2024年好课

880起

查看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