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阻滞剂作为一类重要的心血管活性药物,被广泛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然而, 2005年,瑞典林霍尔姆(Lindholm)教授发表于《柳叶刀》(Lancet)杂志上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β受体阻滞剂与其他降压药相比,使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升高16%。2006年,英国临床优化研究所/英国高血压学会(NICE/BHS)颁布的高血压指南将β受体阻滞剂从一线降压药物中剔除。据当年《伦敦邮报》报道,由于认为β受体阻滞剂会升高糖尿病及心血管病发生风险,至少有200万高血压患者不再服用降压药物。
问世40余年的β受体阻滞剂曾在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今质疑之声不断,尤其是该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更是悬而未决,不禁让广大医师对该药应用与否取舍不定。
为了解除广大医生的困惑,我们邀请高血压领域的两位专家从循证角度出发,分别阐述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优势及其局限性,希望读者在充分重视β受体阻滞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客观对待该药的临床局限性,更合理地应用此类药物。
深入剖析Lindholm的荟萃分析结果
林霍尔姆(Lindholm)教授对于β受体阻滞剂的荟萃分析无疑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但由于该分析存在入选人群不均一,未涉及所有相关研究,以及人为剔除部分不利于结论的研究等缺陷,其局限性在所难免。未入选Lindholm荟萃分析的卡托普利预防计划(CAPPP)表明,1万余例高血压患者随机接受卡托普利或利尿剂联合β受体阻滞剂的常规治疗后,主要终点(心肌梗死、卒中或心血管死亡)无显著差异,表明短效降压药物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卡托普利组的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RR=1.25)。 医.学教育网整理
即使Lindholm的荟萃分析得出了不利于β受体阻滞剂的结果,但其仍证实该药降低卒中发生风险的效果优于安慰剂(3.2% 对2.6%)。β受体阻滞剂在减少总死亡及心肌梗死方面与其他降压药物无显著差异,仅对预防卒中稍显逊色。
区别对待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地位
英国高血压指南对我国的指导意义值得商榷。我国为发展中国家,有2亿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治疗率及降压达标率低是公认的事实。目前我国的当务之急在于提高降压治疗率,让低收入人群能够应用上低价降压药。大规模临床研究已证实,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高血压患者死亡率及卒中发生风险,因此是低价降压药的不二选择。此外,即使在最发达的美国,也并未依据近年发表的研究结果而更新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地位,依然将其作为一线降压药物。
新型β受体阻滞剂更具优势
英国高血压指南曾指出,由于缺乏除阿替洛尔之外的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的资料,因此将阿替洛尔的结论推广至所有β受体阻滞剂难免不当。随着药物研发的进展,长效β受体阻滞剂及兼具扩张血管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如奈必洛尔)不断被推出。新近的一项荟萃分析入选12项截至2007年所有奈必洛尔与其他降压药物比较的研究,结果表明,奈必洛尔治疗者能达到与其他降压药相同甚至更高的降压达标率,且患者对该药的耐受性与安慰剂相似。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长效β受体阻滞剂较短效制剂更具优势,后者仅能降低慢性心衰住院率,而前者能降低慢性心衰死亡率,且能24小时平稳降压,尤其能降低易诱发卒中的清晨高血压。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慢性心衰指南推荐应用短效或长效β受体阻滞剂,以期在提高降压治疗率的同时,推广长效、安全、平稳的降压新理念,并让患者根据经济能力来选用药物。
β受体阻滞剂在新指南中依然重要
2007版欧洲高血压指南明确指出,降压获益主要源自降压本身,β受体阻滞剂仍是一线降压药,由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需联合用药,强调一线用药已经过时。同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指出,根据随机大规模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拮抗剂、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在降低心血管总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异。此外,该指南特别提请关注中低收入国家或地区的高血压患者,强调这些患者可选用小剂量利尿剂、钙拮抗剂或ACEI 作为降压初始用药,β受体阻滞剂在有强适应证时也是一线药物。
降压是基础,降压之外的获益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包括β受体阻滞剂在内的任何药物都会导致不良反应,但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其独特的优势。此外,各类降压药均有特定的适用人群,且所有高血压指南也强调应根据药物的强适应证来选择,所以只有将合适的药物给予相应的人群才能最大程度达到趋利避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