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性味归经
除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之外,还有一部分性质平和,称之为平性的药物。由于平性药物的作用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五气,而在习惯上仍叫做四气。平性的药物,因为它作用缓和,一般说来,不论是寒性的或热性的病症,都可配合应用。
味,就是药物的滋味。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辛,就是辛辣(如生姜)或辛凉(如薄荷、冰片)的滋味,能发散、能解气。一般发汗的药物和解气的药物,大都有辛味。
甘,就是甜的滋味,有缓和、滋补等作用。一般能调和药性的药物及滋补性的药物,大都有甘味。
酸,有收敛作用。一般能够止汗、止泻等的药物,大都带有酸味。
苦,有泻火(就是指清火作用很大的意思)、清热、燥湿(指苦味燥性的药物,能化去湿气)、通泄等作用。一部分清热药和泻下药,多有苦味。
咸,有泻下、软坚(能消散软化坚硬的结块)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多带有咸味。
此外,还有一种淡味。所谓淡味,就是淡而无味。因为淡味的药物没有显著的滋味,所以实际上虽有辛、甘、酸、苦、咸、淡六味,习惯上仍叫做五味
每个药物的治疗作用,对脏腑经络有明显的选择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所谓归经就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具体部位。治某经或某几经的病,就归这经或这几经。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统称。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来确立的。因为经络起着沟通人体表里内外的作用,生理上相互协调,发病时也相互影响。所以,表证可以影响到脏腑,里证又可反映到体表。通过系统的归纳分析,四诊合参,确定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便可得出归经所在。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但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由于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往往不单纯使用某一经的药物。还须注意,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再者,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