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衡器的要求越来越高。东汉初年,木杆秤应运而生,成为后人创造戥秤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法制计量的文明古国,无论从古代计量精度上看,还是从计量单位和计量管理体制上看,都是举世无双的。到了唐朝和宋朝,我国的衡器发展日臻成熟,计量单位由“两、铢、累、黍”非十进位制,改为“两、钱、分、厘、毫”十进位制。当时,宋朝主管皇家贡品库藏的官员刘承硅,鉴于当时一般的木杆秤计量精度只能精确到“钱”,远远不能满足贵重物品的称量,经过潜心研制,在公元1004~1007年之间,首先创造发明了我国第一枚戥秤。经过测量,其戥杆重一钱(3.125克),长一尺二寸(400毫米),戥铊重六分(1.875克)。第一纽(初毫),起量五分(1.5625克),末量(最大称量)一钱半(4.69克);第二纽(中毫),末量一钱(3.125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第三纽(末毫),末量五分(1.5625克)。这样的称量精度,在世界衡器发展史上是罕见的。这种戥秤设计精美,结构合理,分度值(测量精度)为一厘,相当于今天的31.25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