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网校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卫生网校 > 乡村医生 > 正文

河南省三门峡老村医为全村1380位村民做健康档案摞起来足有1米高

刘国忠有个心愿:希望在退休时,能有人接班。

“我年龄大了,记忆力也不行了,可全村人看病的事儿不能丢!”67岁的刘国忠是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穴子仓村的一名村医,行医47年,全村人的健康是他最放心不下的事。

而他为1380名村民建起的健康档案,摞起来足有一米多高!

行医治病,救人济世。刘国忠走遍了穴子仓村的所有乡间小路,也用一个个脚步走成了当地人心中的“最美医生”。

为方便村民就医他办起村卫生所

几年前,刘国忠一家搬到乡政府附近,距离穴子仓村约3公里。每天早晨出发,步行赶到村里卫生所为群众看病,中午吃些自带的干粮,下午再走回来。

“别看我现在已经67岁,走路也不稳,但哪里拐弯,哪里有个坑,我闭着眼都知道,太熟了!”

是啊,太熟悉了!村里的大街小巷,他背着医药箱已经走了47年。

1969年,刘国忠从卫校毕业后,回到偏僻的小山村做起了一名乡村医生。刘国忠说,其实他最初学的是兽医,因当时村里没有医生,100多户人家看病要到乡里或市里,十分不便。村里推荐他去学医,他立马答应,毕业后在村里办起了卫生所。

“村民们看病不用再多跑路了。”谈及40多年前初建卫生所时的情景,刘国忠一脸的自豪。

自豪是真,随之而来的辛苦也是真。

从医47年,忙了自己也“累坏”家人

和刘国忠交谈时,妻子左毛兰在一旁接话。

“你是不知道,他做这个村医,自己忙也就算了,把我也累得够呛!”左毛兰说,冬天村民来卫生所输液时,为让村民露在外面扎针管的手能取暖,刘国忠都会交代妻子为每位患者备上两个自制的“暖手宝”放在手边。“每天我都要烧上几壶热水才行。”左毛兰笑着说。

除了妻子,刘国忠的儿子也成了他的“免费劳力”。

遇到路程太远或其他情况时,他都会让在市区上班的儿子赶回来,用摩托车载他走街串户,为村民体检看病。

2004年,刘国忠患上了脑血管病。

出院后,因后遗症走路不稳,双手也哆嗦起来。卫生所里一堆工作无人照看,着急不已的他便决定让妻子“顶上”。

当时,乡里规定要给村里小孩发放“脊髓灰质炎糖丸”,走路不便的刘国忠便将需要发放糖丸的孩子父母名字一一登记下来,交给妻子,由她挨家挨户发放。

“那次可把我累坏了,有人住的四五公里远,我只能慢慢走过去。”妻子左毛兰笑说,因为她不认识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只得又喊上一个亲戚帮忙,并到村里四处打听住处,才最终将所有的糖丸发放完。

那次,左毛兰整整跑了两天。回来后,她唠叨让刘国忠别再做村医了,但这话提了没两天就不再提了,因为她知道刘国忠的脾气。

如今,刘国忠经过锻炼已逐渐康复,走路虽然缓慢,却很是平稳,双手也不再发抖,他还潇洒地给记者写了几个大字。

建立的村民健康档案,摞起来有一米多高

“穴子仓村共有村民1380名,65岁以上老人124人,高血压管理患者59人,糖尿病管理患者22人……”问起穴子仓村公共卫生基本情况,67岁的刘国忠脱口而出。

记者在一旁直惊讶,刘国忠见此仰头笑说,“都干了这么多年了,我还能记不住这些……”

2010年起,按照上级卫生部门的要求,刘国忠开始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为了摸清情况,已经60岁的刘国忠必须亲自上门逐一询问才行。

不会骑车,他就步行。穴子仓村9个村民组分布在方圆20公里的范围内,最远一个村组要翻过一座山。还有些村民搬到了市区,为了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刘国忠又赶到市区,逐一上门为村民体检,填写基本资料。

他花了大半年时间,才将大部分村民的健康档案建起来。

当天,大河报记者在乡卫生院档案室内,见到该村1380名村民的健康档案,摞起来足有一米多高。“这一摞是儿童的,这一摞是患有糖尿病的……”翻着这些档案,刘国忠如数家珍。

如今,在村里提起刘国忠,无人不称赞。

76岁的贾从令是村里的“老病号”,刘国忠为此经常上门。记者同他聊起刘国忠时,贾从令更是止不住地称赞,“是个好人,好医生!”话说完后还向记者比画了一个大拇指。

如今刘国忠成了村民口中的“最美医生”,然而,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有了找“接班人”的心愿,家人也多次借机劝说别再干了,在家安享晚年。

“村里大都是些留守老人和儿童了,我不干了总要再找一个人才行呀!”刘国忠说,之前曾有个小伙愿意跟着他做,但因证件一直未考过,加上工资待遇不高,也就不再来了。

聊起离开,刘国忠显得有些不舍。

他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在离开前找到接班人,能够继续为乡亲们服务。

精品课程

乡村全科助理-超值精品班

2025年课程

10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