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网校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卫生网校 > 乡村医生事迹 > 正文

乡村医生杨琪振45年坚守乡村,为村民健康保驾护航

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田杨陈村杨家自然村的一处民房门口,挂着一块木质招牌,上面写着“宁波市镇海区河头乡杨家村卫生室”。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的风吹日晒,招牌已布满裂纹,但黑色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见。这间小小的卫生室是杨家自然村唯一的医疗机构,坐诊的医生名叫杨琪振,是土生土长的杨家村人。从青葱少年,到双鬓斑白,四十五载,杨琪振像树一样深深扎根在这里。他用一生所学,为杨家及周边村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充电学习不间断

1972年,杨琪振完成了初中学业。“当时在农村,能念书到初中毕业的人非常少,我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杨琪振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那时候村子里没有卫生医疗站,村民看病要大老远跑到澥浦、骆驼去,非常不方便,村里急需一个医疗卫生站和乡村医生。而当时,毛泽东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直接催生了农村半农半医的培训制度,逐渐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经过全村贫下中农的考察,最后推荐了杨琪振作为杨家村乡村医生的培养对象,来改变杨家村缺医少药的落后面貌。

“当时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想法,既然大家对我这么信任,推荐我去城里学医,那就去呗,多学一门技术总归是好的。”那一年,杨琪振17岁,风华正茂的年纪。白天,杨琪振跟着父母下地干农活赚工分。晚上,则挑灯夜读,钻研医学知识。

“那时候我是在市区的宁波卫校集中培训了几个月,然后去宁波第一医院实习了一段时间,就成了赤脚医生,开始坐诊给人看病了。”杨琪振说,当时,他所在杨家大队的合作医疗站一共有3名医生,主要承担一些如感冒、发烧、腹泻、筋骨外伤等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治疗手段既有常用药物,也可输液挂点滴,同时还承担着一些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小儿预防接种等工作。

在接下来的医生职业生涯中,杨琪振发扬着“神农尝百草”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医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现在医学发展这么快,如果不学习新的知识,怎么给病人看病?像我这样本身底子就薄的赤脚医生,就更要学习了,这也是对病人负责。”杨琪振说。

1980年,拿到浙江省赤脚医生证;1983年,考取乡村医生证;1997年至1998年,参加乡村医生各项业务知识培训并考试合格……45年来,杨琪振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自我充电,如今他已是一名具有中专文凭的乡村医生了。

治病救人是本职

2004年的一个午后,正在卫生室午休的杨琪振,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

“杨医生!杨医生!你快来看看我老伴,不知怎的,他突然晕倒了!”

“杨大嫂,你先别着急,我马上过来!”

放下电话,杨琪振拿起医药箱和听诊器,奔向杨身水家。仔细检查一番后,杨琪振判断杨身水是脑充血。“大嫂,杨大哥这是脑充血,得赶紧送宁波大医院救治,要是晚了就会瘫痪啊!”在急救车到达之前,杨琪振小心翼翼地把杨身水搀扶到床上静卧,解开其衣领,并喂其服下了降压药,为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

当天,恰好遇到前来测量血压的杨身水。“当年要不是杨医生,恐怕我剩下的日子要在床上度过了。虽然现在腿脚还有一些不方便,但是我已经很满足了,至少还能自由行走。”说起13年前的那次事故,杨身水的眼中闪动着感激的光芒。

与田杨陈村杨家相邻的澥浦镇觉渡村,有一名半身瘫痪的患者叫郑国强。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卧病在床,也因此长了褥疮,病情日益严重。由于父母早逝,无人照料,郑国强曾一度萌发了轻生的念头,而杨琪振的出现给了他坚强活下来的勇气。

当杨琪振得知郑国强的状况后,义无反顾地做了他的“专职家庭医生”。每天,杨琪振骑着电动车,拎着药箱,到郑国强家为他打针、换纱布,风雨无阻。郑国强在明州医院做手术住院期间,杨琪振多次在镇海鄞州两头跑,为他办理医疗费用报销的事宜。如今,郑国强褥疮已经痊愈,但杨琪振还是隔三差五地会去看望他。“这些年多亏了杨医生的照顾,要不是他无私地帮助我,我都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了。”交谈间,郑国强用力紧握着杨琪振的手,不停地说着“谢谢”。

一个医药箱,一个听诊器,杨琪振跑遍村里的每一条小路,熟悉每一个村民的身体状况。谁有高血压,谁有糖尿病,他都一清二楚。只要有人叫诊,杨琪振从不推辞,总是随叫随到。“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是我应该做的。也是村民们信任我,都来找我看病。不过我医术有限,也只能帮村民解决一些小病小痛,没什么大不了的。”杨琪振用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概括了自己45年的坚守。

放不下的医生情

1984年,杨家大队合作医疗站解散后,另两名乡村医生分配到了其他医院工作,而杨琪振则选择在自家一楼开了这家卫生室,一开就是33年。“我也到其他医院工作过一段时间,但是不习惯,自己开卫生室的话,时间上会比较自由一些。”杨琪振告诉记者,那时他家分到了好几亩土地,既要坐诊,又要干农活,实在是忙不过来。

随着各村(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普及,杨琪振的卫生室日渐式微,常常一个月也没有几个病人。平日里,杨琪振就帮周边的村民量血压、测血糖。一些村民从大医院检查回来,常常会拿着医院的化验报告来向杨琪振咨询病情,他就详细为村民答疑解惑。大多时间,杨琪振都是在邻居家串门聊天,但卫生室的门始终敞开着。“我这里的医疗条件不太好,而且看病也不能用医保卡报销,来的人少也是正常的。”对于这种现状,杨琪振十分坦然,他觉得,卫生室是为了保障村民的身体健康、解决村民各种病患而开的,只要自己还有精力,他就会一直守着这十余平方的卫生室。

如今,杨琪振已是一个花甲之年的老人,儿子不只一次劝他把卫生室关了,安度晚年,但杨琪振始终不愿意。“我做了一辈子的乡村医生,平时也没有其他业余爱好,要是把卫生室关了,总感觉生活少了点什么东西。”杨琪振停顿了几秒,轻声地反复说着:“不舍得,不舍得。”这是杨琪振的心里话,也是他始终放不下的济世情怀。

精品课程

乡村全科助理-超值精品班

2025年课程

10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