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网校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卫生网校 > 乡村医生事迹 > 正文

驴背上的村医哈申通拉嘎

他的身高只有1.26米,却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全村人的健康;他每天骑着小毛驴,挎着足有20斤重的药袋行走在田间地头、村民家中,为乡亲们治病……他就是中国医师奖(中国医师最高荣誉)获得者、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额勒顺镇苏日图嘎查村医哈申通拉嘎。

8岁立志当医生

通辽市库伦旗额勒顺镇苏日图嘎查位于塔敏查干沙漠腹地,这里植被稀少,交通不便。住在这片沙漠上的1000多名村民,由于交通不便,离镇里的医院又远,过去没少受缺医少药的折磨。“医生是很厉害的人,因为你找不到他,也请不来他。”这是哈申通拉嘎8岁时对医生最深刻的印象。

哈申通拉嘎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8岁那年,爷爷背上长了一个疖子。这原本算不上啥病,稍懂点医的人都能治。可是,当时村里没有懂医的人,眼睁睁看着小疖子日渐溃烂,爷爷被折磨得痛苦万分,一家人却束手无策。家人骑马追逐医生的踪迹,找了很久终于把医生请来,却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买药,让爷爷留下了病根。看到平时疼爱自己的爷爷痛苦的样子,他幼小的心灵被深深刺痛了,他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当医生,为爷爷和乡亲们解除病痛。

几年后爷爷因病去世,家乡贫困和缺医少药的这份记忆永远留在他的脑海中。1987年,他如愿考取了库伦旗卫生学校,用3年时间学习了中医、西医的理论和诊疗方法。毕业后,他回到苏日图嘎查开了村里历史上第一个卫生室。所谓的卫生室就是三间小瓦房,一间是卧室,另外两间就是药房和诊室。

诊所刚开时,没有人请他看病,他连进药的钱都没有。为此,他一度怀疑过自己。由于父亲早逝,他作为家里的长子,不得不咬牙坚持。没有病人的时候,他就种地、养羊、喂猪,为母亲、姐姐和3个弟弟妹妹撑起这个家。

病人的事儿比天大

骑马是塔敏查干沙漠腹地的村民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身材矮小,哈申通拉嘎只能选择小毛驴作为代步工具。出诊时,毛驴“小灰”是他最好的伙伴。

每次出诊前,他都要把“手雷”(装有液体药物的玻璃瓶)装在怀里,这样无论路途多远,天气多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啥时拿出来都是常温的,能立刻给病人用上。有一年冬天,他从毛驴上掉下来,怀里的玻璃瓶碎了,他的肋骨被咯断了两根,肚皮扎了好几个洞。“现在换成塑料瓶了,再也不怕‘手雷’了。”哈申通拉嘎憨憨地笑着对我们说。

“村医的责任就是为老百姓看病,不管啥时候有人找我,都得去,病人的事儿比天还大。”抚摸着脸上两块红红的冻斑,哈申通拉嘎讲起了十几年前那次险些送了性命的出诊经历。那是2003年正月初一,天快黑的时候,他接到一户牧民的电话,电话那头发了疯一样喊:“小大夫,快来吧,我姑娘不行了。”哈申通拉嘎放下饭碗,背上药箱,骑着毛驴,急急忙忙往牧民家赶,当时大风裹着残雪,一阵阵呼啸而过,由于看不清路面,20多里的路他走了3个多小时。当他赶到这户人家时,家里人哭喊声乱作一团,都说孩子不行了。他一边劝着他们,一边仔细查看,发现是小孩高热惊厥。用上退烧药之后,小孩的病情渐渐平稳。他一直看护到凌晨3点,因为担心老妈妈一个人在家,他谢绝了牧民的留宿,骑上毛驴返程,也许是太累了,走着走着,他睡着了,从毛驴上掉了下来。第二天,羊倌发现了几乎被冻僵的他。就是那次,他的脸上和手上都留下了冻斑。

在当地牧民的印象中,不论寒冬酷暑,不管刮风下雨,只要看到这个小个子医生和这头驴子,家里的病人就有救了。

行医当做行善

“行医就是行善,药卖贵了,老百姓承受不了,我也心不安……”在哈申通拉嘎眼里,医生最重要的是良心、医德。尽管他跟77岁高龄的母亲的日子过得很紧巴,遇到家境困难的患者,他还是会伸出手来帮一把。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四不一免”规矩:出诊、针灸、打针不收费,药品不加价,困难孤寡老人全免费。

几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户村民家两岁半的孩子高烧不退,呼吸困难,情况十分危险。他闻讯冒雨赶到患者家,确诊患者为急性肺炎,马上给孩子输液。深夜里,他又累又饿,困倦之极,却不敢合眼,因为他要随时观察孩子的病情,一会儿量体温,一会儿测脉搏……忙到第二天9时孩子的烧退了。临走时,他不但没要一分钱医药费,还留下价值300多元的药品。因为他发现,孩子的父亲招待他的袋装小烧酒是跟邻居借的。

“没钱也得看病,不能见死不救!”28年来,哈申通拉嘎就是怀着这样简单的想法行医治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遇到家里条件好的,他看完病除了收取基本费用外,从不多取一文;遇到家里困难的,他干脆倒贴,从不赚昧心钱。到现在,他还是村里的贫困户。

他家里放着一大摞病人打的欠条。他总是挑出几张默默地撕碎:这张175元,是斯琴婶子的,她已经去世了;这张220元是哈斯大哥的,他儿子出了车祸。拿不出药费的老乡见着他总是躲躲闪闪,他见此情景肯定会主动打电话:“老哥,没事的,有病尽管找我,没钱也得看病啊!”

“哈医生好求,谁家有人病了,只要打个电话他就来,而且医术好,认真负责,十里八村的人都愿意找他。”说起哈申通拉嘎,苏日图嘎查和周边村屯的人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

要一直为村里人看病

正当哈申通拉嘎对自己的医术越来越有信心的时候,一个老太太的“怪病”给了他当头一棒。

那是20多年前的一天深夜,有人找他出诊,说老母亲犯病了,在炕上打滚。他拿起手电筒,背上药箱,骑上毛驴冒雨赶往病人的家。由于雨夜的沙漠路十分难走,一路上他多次从驴背上摔下来。赶到患者家里,他给老人号脉,傻眼了,从医几年了,从未见过如此重症的患者。看到患者一家人眼巴巴地望着他,把他当成了救命菩萨,他只有搜肠刮肚地想治疗方法,结果越想心越乱,急得一头汗。最后,只好给老人采取输液止痛的保守疗法,先稳住病情,等天亮了再转到大医院治疗。“一晚上用了50多块钱的药,虽然清晨老太太病情减轻,但是我很惭愧,也没收钱,因为我不知道是什么病。”这次的经历让他明白,自己的医术还远远达不到精湛。

“农村需要的是全能医生,要当好村医,就得不断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看不明白的病越来越多。于是,他开始自学《中医基础理论》《儿科学和妇科学》《西医基础》等课程,还拜师学习“五疗法”将蒙医的拔罐、针灸、放血等传统疗法与现代蒙中西医结合起来。

巧的是,又过了一年,那个老太太又一次犯病,一样的病情,一样的表现。这次,他只用了价值两角钱的药就消除了老人的痛苦,并告诉老人避免犯病的有效方法。

通过不断学习,他的医术有了质的飞跃,逐渐成长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名医。在离他家300多里地的通辽市,许多医院想花重金请他去坐诊,他都拒绝了。“村医的责任就是给村里人看病。”哈申通拉嘎说,他要一直为村里人看病,直到他动不了。

如今,在哈申通拉嘎的卫生室里,1225名村民的健康档案整齐地摆放在柜子里,每个药盒上都工工整整地用蒙文标着用法和用量,墙上贴着一张醒目的药物配伍表——他依旧用一丝不苟的态度为村民看病问诊。

有空闲时间,他就把自己的医术归纳整理到一个废纸订成的册子背后。密密麻麻的蒙古语详细地对各种疾病的症状进行了归类,并详细写明了蒙医、中医、西医3种诊疗方法。此外,他还针对婴幼儿、成年男女以及老年人的常见疾病给出自己的见解和治疗方案。他说,希望自己的这些经验能够帮助其他医生提高治病水平,为家乡的农牧民治病。

精品课程

乡村全科助理-超值精品班

2025年课程

10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