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因多数医疗机构的不正常运行,民众看病就医成了难题,乡村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凸显。“我们依托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韩北乡石圪垤村成立的乡村医生教育培训基地,通过互联网平台帮村医、村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杨林花说,要让乡村医生力量强起来,时刻守护基层民众健康。
抓住关键问题干:让乡村医生成为村民“健康守门人”
杨林花长期关注基层就医难题,曾多次组织医务人员到乡村义诊,在得到村民认可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杨林花将石圪垤村定为实践研究示范点,多次深入调研,对乡村文化、风俗、饮食习惯、医疗卫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了解。
2018年5月13日,杨林花在石圪垤村义诊结束后和村民深度交流,“也就是这次,首次提出创建乡村医生培训基地构想,聚焦在因病致贫问题上,怎么将‘末端治疗’变为‘源头治理’,怎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怎么让优质医疗资源在乡村落地生根”。
2019年4月,杨林花的建议《关于加强乡村医生培养,努力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被列为全国人大常委会2019年重点督办建议;同年5月12日,由民革山西医科大学总支牵头组织,“乡村医生教育培训基地”在石圪垤村揭牌。?
这是山西首次创建乡村医生教育培训基地,旨在通过培训和义诊、讲解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省城优质医疗资源在农村落地生根,让乡村医生成为村民“健康守门人”。
从实际出发干:用村民听得懂的话科普健康
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资源禀赋、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义诊、培训的工作重点、方法举措不能“千篇一律”。
“以前基本是直接到基层义诊,没有前期沟通环节,在石圪垤村实践时,改变了以往的做法。”杨林花介绍,首先通过村医了解村民需要哪方面专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人员,提高义诊精准度和有效性。
在石圪垤村调研时,杨林花发现村民许多病因是长期生活习惯不合理造成的,她决定开展健康讲座,“我们的专家一般下很大辛苦准备课件,但在村里讲课时,效果不佳,一是语言沟通有障碍,二是准备的课程专业性太强,老百姓听不懂。如果我们通过培训村医,让村医用当地语言和村民易接受的方式去讲解,效果更好。”
针对农村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情况,杨林花从预防入手,聚焦大医院资源优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编写了村民能看懂的《乡村医生应知应会手册》,普及健康知识,“希望从医者能坚持初心,久久为功,惠及更多的老百姓”。
与时俱进地干:“互联网+”提升就医服务获得感
2020年,因疫情原因,各项工作延后,为尽早开展工作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杨林花通过武乡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建立乡村医生能力提升群。截至目前,进群人数达190人,除20名医疗专家和管理人员、20余名乡镇卫生院医生外,村医达100多名。
上述方式为基层卫生人员搭建了交流学习平台,专家提供学习资料,村医将患者病情及时上传,第一时间得到专家会诊,“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也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杨林花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继续探索乡村医生工作、考核和管理机制,突出科学性、合理性、操作性,培养一批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新时代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