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彭丹涛:神经科常见疾病与焦虑情感障碍共病机制探讨

2015-05-12 09:17来源:医学教育网T
中医实用技术大健康产业新项目

2015年5月9~10日,第七届北京安贞脑血管论坛在北京安贞医院成功举办。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彭丹涛教授做了题为“神经科常见疾病与焦虑情感障碍共病机制探讨”的精彩报告。医脉通小编对该报告做简要总结,详细内容如下:

一、抑郁症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神经微损伤假说”

1.应激造成脑部微损伤,出现神经炎性反应。

2.在修复过程中,炎性介质可引发不适行为症状和心理痛苦。

3.如果神经元损伤得以成功修复,则抑郁可缓解。但通常这种急性心理痛苦和神经炎症可慢性进展,表现出病理性抑郁状态。

4.正常情况下,抑郁发作是自限性的,但应激引发神经元微损伤常常难以完全修复。

抑郁症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毒性作用

◢前额皮层和海马的灰质体积下降

◢FMRI和PET提示与恶劣心境相关的杏仁核和膝下扣带回损伤

◢中脑和脑干投射的单胺神经元:中脑腹侧盖区DA,中缝背核的5-HT,蓝斑核的NA

2007年有序Logistic回归显示,校正基线时的抑郁症状后,白质疏松是抑郁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

二、神经科常见疾病与焦虑情感障碍共病机制探讨

血管性抑郁

◢血管性抑郁1997年,Alexopoulos与Krishnan等提出,并发展了血管性抑郁的概念。

◢脑血管疾病会引起患者主管情绪调节和认知的额-皮质下通路的血管性损害及神经递质代谢的异常,从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目前认为血管性抑郁是建立在病因学基础上的新概念,200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将之列为抑郁障碍的一种亚型。

◢血管性抑郁分为3类:

1)卒中后抑郁,即卒中导致的抑郁。

2)MRI定义的血管性抑郁,即临床无卒中表现,但MRI显示脑部白质高信号或无症状梗死的抑郁症。

3)无卒中病史,MRI也没有脑实质信号异常,但具有血管危险因素的抑郁症。

抑郁症与血管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抑郁症和血管性疾病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抑郁既可作为血管性疾病的后果,也可作为血管性疾病的危险因子。

◢冠心病、卒中、高血压等均与抑郁症的高发病率相关,而抑郁症是卒中和心脏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

PSD机制

◢直接脑损害:优势半球、前部半球,左前额叶-皮质下环路损害

◢血管性因素所致皮质萎缩或神经功能下降

◢疾病心理反应

◢神经递质变化:6-24个月

◢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的降低有关

三、抗抑郁药物治疗

卒中后抑郁需要早期干预,有研究报道,早期治疗组患者的躯体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晚期治疗组,而且在2年的随访中一直持续这种疗效,而晚期治疗组在随访1年左右开始出现恶化。

分享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取消 复制链接

相关资讯

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