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年会
2015-08-07 18:05来源:
医学教育网T大
《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年会》与2015年6月12-14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年会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承办。大会邀请到重庆医科大学的谢鹏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任国荃院长和中国医师协会张雁灵会长到会为开幕式致辞。并有多名著名的神经内科教授在会议上做了汇报。
本次会议共持续3天,内容精彩丰富!
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来学习几位教授汇报内容的听课笔记,长长“姿势”吧:
一、 北京协和医院崔丽英教授——神经科医师的临床科研思维
崔教授从以下几点阐述在临床工作中医生是否需要做科研?如何能够提出问题,找到研究方向?
1.转化医学:关于转化医学,美国做了大量的研究,花了很多钱。这是出于对科学的好奇,但是真正转化成为成果的很少。而中国的研究注重成果的产出,希望每个研究都是有成果的。所以需要明白做科研的目的,端正做科研的态度。
2.精准医学 ≠ 基因检测
在对疾病做出的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时,精准医学不单是指基因检测这种准确的检测方式,还需要与影像学、血液学等临床检查相结合,更需要临床医生在从医治病的各个环节做到精准,这是谈论精准医学的基础。近些年,科学界一直在强调大数据,可是如果做不到医学的精准,这样的数据又有何用?
3.SCI:国内对SCI的过度追捧和错误认识,引出了很多问题。医生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做相关研究;但是需要平衡好科研和临床工作的关系。不可一味只做临床工作,不深入思考研究,也不可花费过多的时间做基础实验、脱离临床实践。需要科研与临床相结合,以科研的结果辅助临床指南的制定。
4.大数据:注重多国家,多地区,多中心的合作,与长时间的数据积累。
5.如何做一名好医生:注重“医、教、研”。医术是医疗的重点;教学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科研是推动进步、用于创新的动力。
6.给年轻医生做科研提几点意见:科学研究需要时间,做科研需要耐得住寂寞,勇于钻研。
举例说明:在神经内科的重要期刊Nurologys上的全部文章中,中国只占1%,说明中国科研文章的质量有待提高;研究方向比例为:临床研究 53%, 临床科研 36%,纯基础 1%.所以,研究应该是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而不是脱节的;对于年轻医生来说,因为缺乏资源和经费,所以能参与的研究项目少,但是可以注重特殊病例的积累和研究,发表病例报告。
二、北京天坛医院的王拥军教授——精准医学时期的脑血管病研究
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cine):是医疗定制化的服务模式,使得医疗决策、实践和产品适合于特定得患者。
在这种模式下,经常使用诊断性检查为患者选择适合和理想化治疗措施,其中常常基于患者遗传学和其他分子生物或细胞分析。
“精准医学”的概念最早是在2012年被提出,而于今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再次提出,将其发展成热点。他呼吁,美国要增加医学研究经费,推动个体化基因组学研究,依据个人基因信息为癌症及其他疾病患者制定个体医疗方案。解密个体的基因多样性或许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个体化治疗。
医学分类:基于症状的直觉医学(昨天),基于类型的循证医学(今天)和基于流程的精准医学(明天)。
脑血管疾病的精准医学常用的的手段和关键词包括:
组织学基因标志物的检测(如CYP2C19的检测)
大数据(如脑血管疾病检测数据库-北京模式)
影像(分子影像)
最后,王教授引用了Freeman Dyson 的话“新的科学方向常常源于新的工具,而不是新的概念。概念驱动的科学革命只是用新方法解释就事物,而工具驱动的科学革命是去发现需要阐明的新事物。”来说明:精准医学,在工具发展的带动下,一定可以给神经疾病方向尤其是脑血管病的发展带来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