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职称

首页 > 中医内科职称 > 主任医师资料 > 正文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2012-01-05 09:11
大号

第一章 外感病证(病机:外邪侵表,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

感冒概念: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病因病机:感冒的主要病因为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随季节不同,风邪常兼挟风寒、风热、暑湿而致病,病位在肺卫,病机为邪从皮毛、口鼻而入,犯及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属表实之证。

临床表现:常呈多样化,卫表不和可见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肺失宣肃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在辨证时,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区别;有普通感冒、时行感冒之不同。

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则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外感发热概念: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机:正邪相争,阳胜则热主要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泄气,养阴益气。

湿阻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本病湿邪为患,病位于脾胃,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受阻,运化不利。湿阻的治疗原则是祛湿健脾。化湿、燥湿、利湿为重要治疗方法。

痢疾概念: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位病机:痢疾病位在肠腑,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疟疾概念:由于疟邪侵袭人体,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病因病机治疗:感受疟邪为病因,疟邪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与营卫相搏则作,与营卫相离则止,再次与营卫相搏则引起再一次发作。祛邪截疟为治疗原则。

第二章 肺病证(肺气亏虚、阴津亏耗、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

咳嗽肺气不清,失于肃降,发为咳嗽。有外感、内伤两类。外感为六淫犯肺;内伤为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喘证概念: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喘脱:喘证严重时出现喘促持续不已,烦躁不安,肢冷,体温下降,汗出如珠,心悸,面唇青紫,脉浮大无根等表现时的一种危重病证。多因病及心肾之阳,致阳气欲脱,阴阳离决而形成的一种危候。

辩实喘与虚喘:

临床表现 实喘 虚喘呼吸 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 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音 高大,伴有痰鸣咳嗽 低微,少有痰鸣咳嗽病势 骤急 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脉象 数而有力 微弱或浮大中空治疗原则A:实喘治肺。治以祛邪利肺,区别寒、热、痰、气之不同,分别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等法。

B: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治以培补摄纳。针对脏腑病机不同,分别采用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阴、固脱等法。

C:喘脱 急当扶正固脱,镇摄潜纳,及时救治。

肺胀概念: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心悸浮肿等症。重者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证候。

病因以久病肺虚为主,由于反复感邪,而使病情进行性加重。病位在肺,继则影响脾以后期及心。病理性质多为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在病程中可形成痰、饮、淤等病理产物。标本虚实,常相兼夹,或互为影响。在本虚的基础上,痰浊与淤血交阻,是其主要的病机特点。气虚血痰淤则贯穿于肺胀之始终。治疗当根据感邪时则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正虚的不同,有侧重地分别选用扶正与祛邪的不同治法。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则应贯穿于本病治疗的全过程。

肺痈治疗肺痈的基本原则:清热散结,解毒排脓以祛邪肺痈的治疗宜早不宜迟。应审病程,分阶段施治:初期,风热侵犯肪卫,宜清肺散邪;成痈期,热雍血淤,宜清热解毒,化淤消痈,溃脓期,血败肉腐,宜:排脓解毒;恢复期,阴伤气耗,宜益气养阴,若邪恋正虚,则应扶正祛邪。而清热法要贯穿治疗的全过程,务求邪去正复为要。

肺痨概念:指由于正气内虚,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病因:感染痨虫、正气虚弱治疗原则: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

第三章 心脑病证(痰火扰心、饮遏心阳、心血瘀阻、脑脉受损、心阳(气)虚、心阴(血)虚、脑髓空虚)

胸痹心痛概念: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膺部发作性的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病机:心脉痹阻。表现为本虚标实。

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祛邪人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祛邪治标常以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为主,扶正固本常用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为法。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本病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体虚年高、跌仆损伤等多种因素。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清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多属本虚证或本虚标实之证,常见病证有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浊内蕴、瘀血阻络五种,各证候之间又常可出现转化,或不同证候相兼出现。针对本病各证候的不同,治疗可根据标本缓急分别采取平肝、熄风、清火、化痰、化瘀等法以治其标,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等法以治其本。

治疗原则:虚补泻实,调整阴阳。

心悸概念: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变脏腑: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

病理因素:气滞、血瘀、痰浊、火郁、水饮治疗:补益气血,调理阴阳。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中风概念: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舌歪斜等症状。

基本病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治疗原则: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因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疯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痫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亦各“癫痫”,俗称“羊痫风”。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如常人为特征。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

多因骤受惊恐,先天禀赋不足,脑部外伤及感受外邪,饮食所伤等,致使脏腑功能失调,风痰闭阻,痰火内盛,心脾两亏,心肾亏虚,造成清窍被蒙,神机受累,元神失控而引发痫病。与心、肝、脾、肾相关,主要责之于心肝。治疗时当急则开窍醒神以治其标,控制其发作;缓则祛邪补虚以治其本癫证、狂证是一种精神失常疾病,系由七情内伤,饮食失节,禀赋不足,致痰气郁结,或痰火暴亢,使脏气不平,阴阳失调,闭塞心窍,神机逆乱。

其病位在心,与肝、胆、脾关系密切。癫证表现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语无伦次,静而多喜少动为特征,治以理气解郁,畅达气机为其大法;狂证表现精神亢奋,狂躁不安,骂毁物,甚至持刀杀人,动而多怒少静为其特征,降(泄)火豁痰以治其标。调整阴阳,安神定志,恢复神机以治其本是为大法。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脾胃虚弱、脾阳虚衰、胃阴不足、寒邪客胃、胃肠积热、食滞胃肠、湿邪困脾、肝气犯胃、瘀血内停)

胃痛病机: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

痞满概念:是由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以心下(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病机: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病位:在胃脘,病变脏腑关键在脾胃,也与肝有关。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理气消痞。实者泻之,分别施以泻热、消食、化痰、理气等法。虚者补之,施以湿补脾胃之法。

呕吐病因:1外邪犯胃2饮食不节3情志失调4脾胃虚弱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有关,亦可涉及胆腑。

治疗原则:和胃降逆呃逆概念: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

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平呃、标本兼治。

泄泻概念:是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所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水湿清浊不分,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则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症。

治疗原则:运脾祛湿。

噎膈病机:食道狭窄,津液干枯。

治疗原则: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第五章 肝胆病证(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胆湿热)

黄疸辨湿热轻重:热重于湿者,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而湿重于热者,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治疗:黄疸早期主要是湿热、疫毒、寒湿为患,故当祛邪以消除病源,通过清热、解毒、利湿、温化,给邪以出路。通利小便是祛除湿邪的主要出路,故祛湿利小便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

胆胀概念: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基本病机:胆腑气机通降失常。

病位:在胆腑,与肝胃关系最为密切。

症候特征:右上腹胀满疼痛,反复发作。

治疗原则:疏肝利胆,和降通腑(理气通降)。

第六章 肾膀胱病证(肾气不固、肾阳虚衰、阳虚水泛、阳虚火旺、膀胱湿热)

淋证概念: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致的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痈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分类:热淋、气淋、血淋、膏淋、石淋、劳淋六种病因:1.膀胱湿热2.脾肾亏虚3.肝郁气滞病机: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

治疗: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初起湿热茁蕴结,以致膀胱气化失司者属实,治宜清热利湿通淋,佐以行气;病久脾肾两亏,膀胱气化无权者属虚,治宜培补脾肾;虚实夹杂者,宜标本兼治;并根据各个淋证的特征,或参以止血,或配以排石,或佐以泄浊等。

临床分:膀胱气化失司引起的证候;各种淋证的特殊症状。

阳痿概念:是指青壮年男子,由于虚损、情志失调或湿热下注等原因,致使宗筋弛纵,引起阴茎痿软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影响正常性生活的病症。

关格病机:脾肾阴阳衰败,气化不利,浊毒内蕴。

遗精病机:精关不固,精液不藏治疗:首先应分清虚实。实证以清泄为主;虚证予补肾固精,分别采用滋养肾阴及温补肾阳的治法。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气虚、气郁、气滞、气逆、血虚、血瘀、津伤化燥)

郁证郁病的病因是情志内伤,其病理变化与心、肝、脾有密切关系。初病多实,以六郁见证为主,其中以气郁为病变的基础。病久则由实转虚,引起心、脾、肝气血阴精的亏损,而成为虚证类型。临床上虚实互见的类型亦较为多见。

郁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或时作悲伤哭泣。

郁病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类型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治疗以疏肝理气解郁为主。

气郁化火者,理气解郁配合清肝泻火;气郁夹痰,痰气交阻者,理气解郁配合化痰散结;气病及血,气郁血瘀者,理气解郁配合活血化瘀;兼有湿滞者,配合健脾燥湿或芳香化湿;夹食积者,配合消食和胃。虚证宜补,针对病情分别采用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滋养肝肾等法。虚实互见者,则当虚实兼顾。

汗证概念: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病因病机:肺气不足,营卫不和,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等,导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是形成自汗或盗汗的基本病机。

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治疗: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上中下消有侧重润肺、养肺(胃)、益肾之别。

积聚概念: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分别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因积与聚关系密切,故两者往往一并论述。

病因:正气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治疗:聚证——气滞——腹中气虚,攻窜胀痛——疏肝理气,行气消聚;

积证——血瘀——腹内结块,固定不移——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攻补兼施。

厥证概念: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病情轻者,在短时间内苏醒,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病因:情志内伤、体虚劳倦、亡血失津、饮食不节病机: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治疗原则:醒神回厥 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肥胖是以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并多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多由年老体弱、过食肥甘、缺乏运动、久病正虚、情志所伤、先天禀赋等原因导致,其病机总属气虚痰湿偏盛。

肥胖的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与肾气虚关系密切,亦与肝胆及心肺的功能失调有关。

肥胖总属本虚标实之候,虚实之间、各种病理产物之间常发生相互转化,病久还可变生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疾病,因此必须积极治疗。临证时要辨明标本虚实、脏腑病位,以补虚泄实为原则,治本用补益脾肾,治标常用祛湿化痰,结合行气、利水、消导、通腑、化瘀等法。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饮食调摄及体育锻炼,以提高疗效。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证(邪犯经络、经络空虚、血瘀阻络、血虚筋急)

痹证概念: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证候学特证:气血不通,经络痹阴,所致肢体关节疼痛。

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治疗原则:祛邪通络,缓急止痛。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痊”。

病因病机:邪壅经络,伤津脱液,亡血失精,瘀血内阻为致病之因。终致督脉失常,筋脉挛急为基本病机之所在治疗原则:急则舒筋解痉治其标,缓则扶正益损治其本痿证概念: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

病机: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亦有挟痰挟瘀挟积等治疗:治痿证独取阳明和痿病不可妄作风治而用风药为基本原则。

颤震概念: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基本病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治疗:填精补髓,益气化瘀腰痛概念: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多以肾的虚损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筋脉痹阻,腰府失养。

治疗:散寒祛湿,清利湿热,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助考之星-副高级

2020年新课

198起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