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但热不寒-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辅导

但热不寒是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请参考。

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是指病人只感发热,不觉怕冷,甚或反恶热者。多属阳盛或阴虚所致里热证。根据发热的轻重、时间、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壮热、潮热、微热三种类型。

1.壮热

病人身发高热(体温 39 ℃以上),持续不退,甚至不恶寒,反恶热者,称为壮热,常兼有面赤、大汗出、烦渴饮冷、脉洪大等症。多因风寒表邪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邪正相搏,阳热内盛,蒸达于外所致。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气分阶段,或伤寒病的阳明证,属里实热证。

2.潮热

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者,称为潮热。根据发热特征和病机的不同,临床上常见有以下三种情况:

( 1 )阳明潮热热势较高,常于日晡之时(即申时,为下午 3 ~ 5 时)明显。因系胃肠燥热所致,见于阳明腑实证,故称之为阳明潮热或日晡潮热,属于里实热证。邪热入里,与胃肠糟粕互结,故热势较高,并伴见腹满、便秘、口渴、舌红苔黄厚燥等症;日晡为阳明经气正旺之时,抗邪力最强,故此时发热更甚。

( 2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不觉热,扪之稍久,即感灼手者),午后尤甚。因系湿热蕴结所致,常见于湿温病,故称湿温潮热。湿遏热伏,热在湿中,湿难透达,故身热不扬,并伴有身重、脘痞、苔腻等症。

( 3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自觉其热自骨内向外蒸发。因系阴虚内热所致,故称阴虚潮热,或骨蒸潮热。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加之夜间卫阳入里,内热更甚,故见午后或入夜低热,并伴见颧红、消瘦、盗汗、舌红少苔等症。

3.微热

病人的热势不高(多在 37 ℃~ 38 ℃之间),或仅自觉发热,体温不高者,称为微热或低热。一般来说,微热者的发热时间比较长,多属内伤疾患所致,按病机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 1 )气虚发热表现为长期微热,烦劳则甚,常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脉虚等症。由于脾虚气陷,清阳不升,久郁而发热。

( 2 )阴虚发热多表现为长期微热,其病机及意义见“阴虚潮热”。

( 3 )气郁发热表现为情志不舒,时有微热,常伴有急躁易怒,胁肋胀痛,脉弦等症。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化火所致。

( 4 )小儿夏季热表现为小儿在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低热不止,兼见烦躁口渴,无汗多尿等症,至秋凉时不治自愈。多因小儿气阴不足,不能适应夏季炎热气候所致。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21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无忧实验班

老师讲解 助力备考

14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