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外科主治医师考试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体瘤的手术途径曾有许多变更,大体上可分为经额颞开颅与经蝶窦入路两种。其中经蝶窦入路始于Schloffer(1906),同年Hirsch采用鼻小柱切口,经鼻中隔-蝶窦入路;1911年Chiari创用经典的眶旁切口,经筛窦-蝶窦入路;此3种入路采用者众多。Cushing于1907~1920年治疗338例垂体瘤中,75%采用了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死亡率达58%,其中大部分由于脑膜炎死亡。在当时缺乏抗生素的条件下,其手术死亡率较经颅入路低,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被视为垂体腺瘤手术的首选入路。但由于其对鞍隔上瘤块切除不彻底,Cushing认为仅能切除全部肿瘤的1/3或1/2左右,加之手术部位深、照明不良,故逐渐为开颅经额下入路取代。直至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法国的Guiot与加拿大的Hardy等人的努力,应用手术显微镜与X线电视透视机等解决了手术中的一些技术难题,且连续报道了数百例垂体微腺瘤手术成功的经验,实现了Olivecrona早已提出的“既能彻底切除肿瘤,又能保存垂体功能”的期望,使这种古老的手术又获得了新生。为了更好地结合每个病人的特点来决定手术入路,Guiot、Hardy、Wilson等人根据垂体腺瘤大小及生长特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将其分为下述几种类型。
垂体腺瘤的分型(Hardy-Wilson)根据肿瘤在鞍隔下方扩展的情况可分为:
(1)封闭型:肿瘤未破坏蝶鞍骨质,鞍底完整,肿瘤限于骨及硬脑膜的范围之内,依其大小分为:①Ⅰ级:蝶鞍大小正常,肿瘤直径<10mm,为微腺瘤。如瘤体偏向一侧,则该侧鞍底可凹陷较深。②Ⅱ级:蝶鞍扩大,但鞍底骨质无破坏。
(2)侵袭型:肿瘤破坏鞍底向蝶窦内突出。①Ⅲ级:蝶窦稍增大,鞍底骨质有局限性破坏。②Ⅳ级:蝶鞍骨质广泛破坏消失,肿瘤充满整个蝶窦。③Ⅴ级:肿瘤在鞍区可为上述任何一型,但合并脑脊液或血行转移。
根据肿瘤向鞍隔上方扩展的情况可分为:①0级:肿瘤仅在鞍隔下生长,无鞍隔上扩展。②A级:肿瘤侵及鞍上池,但未达第三脑室底。③B级:第三脑室底部被肿瘤推移,CT及MRI影像检查可见三脑室底充盈缺损。④C级:第三脑室底明显受压变形,可达室间孔。⑤D级:肿瘤由硬膜内侵至颅前窝(D1)、颅中窝(D2)或颅后窝(D3)。⑥E级:肿瘤侵蚀海绵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