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前外侧束切断术手术步骤】手术取中线切口。颈部神经束切断术时,切除第1、2或第2、3颈椎椎板;胸部神经束切断术时,切除第1、2胸椎椎板。切开硬脊膜后,将脊髓轻轻牵向对侧,在两个神经根之间找到齿状韧带。用蚊式钳将其夹住,切断其硬脊膜上的附着点。牵拉齿状韧带,使脊髓向后旋转45°。如旋转有困难,还可将其上、下或对侧齿状韧带切断,必要时切断1~2根神经后根。齿状韧带的基底部是切割脊髓的重要标志,不可将其撕坏。其前方为脊髓丘脑侧束,后方为锥体束。如牵拉用力过大,使其后移至锥体束表面,若按此切割,可误伤锥体束。因此,在切断神经束前应仔细检查齿状韧带底缘的位置是否正常。一般其位置应在脊髓前根与后根之间的中点。若齿状韧带已被撕落,其基底缘无法辨认,亦可以此为标志进行切割。
切断神经束一般常用三角形手术刀或将安全刀片折断一角夹在血管钳上,刀尖必须锋利,刀柄要长。在距刀尖4~4.5mm处粘附一块骨蜡,以标志其切割的深度。在齿状韧带前方,选择一脊髓无血管区,将刀尖由齿状韧带底缘的前方刺入,沿冠状面向前切开脊髓,至其前根内侧为止。切口深约4~4.5mm.切割可重复2~3次,清醒或局麻病人还可于术中检查躯体感觉改变情况,以便达到所需的范围。切口起始的部位,许多人看法不同,最好认为切口应从齿状韧带前方开始,但以后又因其易损伤锥体束,而改从齿状韧带前方1~2mm处开始。但这样又可有一部分骶部的痛觉纤维不能切断,止痛不完全。经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脊髓丘脑侧束与锥体束间有一狭长的白质带,其中为顶盖脊髓束,将其切断后不会产生功能障碍,因此近来多主张切口应紧靠齿状韧带处开始,刀尖方向前倾与脊髓横径成45°角,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这样不仅可避免损伤锥体束,且神经束切得也较完全。
根据解剖学,脊髓丘脑侧束的骶部纤维排列在后面,颈部纤维在前面,如要阻断较高水平的痛觉传导径路切口须尽量靠前,直至前根内侧2mm处。但切口越接近中线则越可损伤脊髓前动脉。因此,脊髓切口不可过分接近脊髓前方中线。脊髓前根于距中线4~4.5mm处出脊髓。如切口不超过前根内侧2mm,不易损伤该动脉。也有人认为有时切口不到前根内侧便可获得较满意的止痛效果。由此看来,脊髓丘脑束的纤维排列并非完全相同。术中可根据病人痛觉改变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痛觉消失的平面较低,不能满足止痛的要求,则需加大脊髓切口,或将其向前延伸。脊髓切口用棉片压迫便能止血,无需进行电凝。
当进行双侧前外侧束切断术时,两侧切口不可在同一水平上,否则可影响脊髓的血液供应或发生水肿。一般主张先处理疼痛较严重的一侧,过1~2周后,可在稍低或稍高平面切断对侧前外侧束,两者相距至少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