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主治医师考试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外科主治医师考试 > 手术指导 > 正文

面肌抽搐茎乳孔热凝术手术步骤

【手术步骤】茎乳孔穿刺的方法与“面肌抽搐茎乳孔乙醇注射”法同,一般针尖刺入茎乳孔后应注意患侧面部肌力改变。有时针尖刺入后立即出现面瘫,说明针尖距面神经太近,造成机械性神经损伤,应将针拔出2~3mm,待数分钟后,面肌肌力恢复,再继续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如拔针后面瘫不恢复,表明神经损伤较重,应待数日后面瘫恢复,如仍有面肌抽搐,再行治疗。

如穿刺满意,便可插入头端带有微型热敏电阻的射频电极,使其尖端3~5mm显露于穿刺针外,通入每秒60次的方波电流进行刺激。一般于0.5~1.5V电刺激时出现面肌收缩,表明电极已在神经附近,但以0.8~1.2V能引起面肌收缩为电极最适宜的位置。电压小于0.8V,说明电极距神经太近,热凝可致神经严重损伤,面瘫不易恢复。电压超过2V仍无反应,表示二者相距甚远,应重新穿刺。

根据Kempe(1980)的解剖学研究,面神经总干的纤维在走行中虽不断旋转变位,但在茎乳孔水平一般多可分为3束:①支配口轮匝肌的神经束位于前内侧,电刺激时可引起闭口、唇前伸和吹口哨等动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②支配眼轮匝肌的神经束位于前外侧,电刺激可引起眼睑闭合等动作;③支配表情肌(包括额肌、皱眉肌、上唇方肌、口角降肌、颈阔肌等)的神经束多位于后方,电刺激可引起抬眉、皱眉、口角上提或下降、鼻唇沟加深或颈阔肌收缩等。如采用电极较小,还可对上述3个不同神经束加以区别,以便根据病人面肌抽搐的特点,对相应神经束加以重点破坏。以期在控制面肌抽搐的同时得以尽可能地保留其他面肌的收缩功能,减轻面肌瘫痪。

热凝温度的调节:开始时采用45~50℃低温,这样只形成可逆性神经毁损灶,如无面肌瘫痪,可逐渐升高至60~70℃,以制作永久性毁损灶。每次热凝时间10~15s,不可超过30s,并随时根据面瘫的情况中断热凝,以免瘫痪过重不易恢复。笔者认为抽搐停止而无面瘫者,极易复发。抽搐停止且有轻度面瘫者,既不影响外观且效果持久最为理想。其中以眼肌的情况最易掌握。笔者在治疗时将其肌力分为6级:0级,不能闭眼,全瘫;1级,仅有闭眼动作;2级,闭眼露白(球结膜);3级,闭眼露缝;4级,能闭眼但力弱;5级,正常。多数病人肌力达3~4级时,面肌抽搐即可完全停止。少数病人接近3~4级,抽搐仍未控制也应停止治疗。这些病人常于2~3d后抽搐停止,可能为神经及周围组织水肿所致。少数抽搐控制不满意者,于1周后重复治疗。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2026年外科主治课程

报名/考试不过 按协议重学

1780

了解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