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止血是药学职称考试会涉及的重要考点内容,为了帮助各位考生及时巩固,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如下:
1.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生理性止血。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1)血管收缩的原因:
①损伤性刺激反射性的引起血管收缩;
②血管壁的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
③黏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5-羟色等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
(2)血小板血栓:受损红细胞释放的ADP及局部生成的凝血酶均可使血小板活化、聚集、黏附,将伤口堵塞,达到初步止血。
(3)血液凝固: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形成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2.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激活生成的凝血酶,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
3.生理性抗凝物质
最常见的是抗凝血酶Ⅲ、肝素。
(1)抗凝血酶Ⅲ: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抑制凝血酶及凝血因子活性。
(2)肝素: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间接发挥抗凝作用,还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而抑制凝血过程。
推荐阅读:
药学职称考试-典型药物分析结合药物化学记忆总结!
2021年药士\药师\主管药师新课来袭 抢先看!
以上“生理性止血考点内容小结!药学职称考试!”由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