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增强抗生素的效果,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作用机制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死亡。然而,许多细菌可以产生一种叫做β-内酰胺酶的酶,这种酶能够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从而使这些药物失效。
当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时,它们会与β-内酰胺酶结合并将其失活,这样就可以保护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被分解。因此,抗生素可以保持其活性,有效地对抗细菌。这种机制使得即使在存在β-内酰胺酶的情况下,也能增强或恢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效果。
临床上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包括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等,它们通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例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就是一个常见的组合,用于治疗对单用阿莫西林耐药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