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对抗细菌感染时,会启动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来抵御和清除病原体。这些反应可以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两大类。
1. 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这是机体对所有外来物质的第一道防线,不针对特定的抗原。当细菌侵入机体后,首先遇到的是物理屏障如皮肤、黏膜等。一旦这些屏障被突破,体内的吞噬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会迅速响应,通过趋化作用向感染部位聚集,并吞食细菌,随后在胞内酶的作用下将细菌杀死分解。
此外,非特异性免疫还包括补体系统、溶菌酶等。补体是一组可在血清中存在的蛋白质,在细菌表面形成孔洞导致其裂解;而溶菌酶则能破坏某些类型细菌的细胞壁结构。
2. 特异性免疫反应:
当非特异性免疫无法完全清除病原时,机体将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此过程涉及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大类群。其中,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通过识别并杀死被感染的宿主细胞来防止细菌在体内扩散;而B细胞则负责产生抗体,这些抗体会特异性地与特定细菌表面的抗原结合,标记它们以便于吞噬细胞更有效地清除。
此外,在初次接触某种病原后,部分T、B淋巴细胞会转化为记忆细胞。当再次遇到相同或相似的病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激活并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从而实现快速有效的保护作用。
总之,机体通过非特异性与特异性两种方式协同作战,共同完成对抗细菌感染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