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遗传性因素:一些遗传性的疾病会导致凝血或抗凝系统中的某些成分异常。例如,V因子Leiden突变、先天性蛋白C缺乏症和先天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等。
2. 后天获得性疾病:如肝病(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场所)、肾病综合症、恶性肿瘤等疾病会影响体内凝血因子的生成或消耗,造成凝血功能障碍。
3. 药物影响:使用某些药物可以干扰正常的凝血过程。例如抗凝药华法林可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4. 免疫系统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能会产生针对自身凝血因子或抗凝蛋白的抗体,导致凝血机制失衡。
5. 血液流变学改变:长时间卧床、静脉曲张等情况可能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形成血栓;而严重创伤、休克时则可能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现象。
6. 其他因素:如年龄增长、肥胖等也可能增加发生凝血与抗凝平衡紊乱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