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主要是由于体内铁元素不足所引起的。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而血红蛋白负责在血液中携带氧气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当人体缺乏足够的铁时,就不能制造足量的正常红细胞来满足身体的需求,导致组织器官供氧不足,从而出现一系列贫血的症状。
缺铁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
1. 铁摄入不足:长期饮食中铁含量过低或者吸收不良(比如慢性腹泻、胃肠道手术后等)可以引起铁缺乏。
2. 需求增加:在某些生理状态下如儿童成长发育期、怀孕女性以及哺乳期间,对铁的需求量会显著提高,若不及时补充足够的铁,则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 慢性失血:最常见的慢性失血原因是消化道出血(例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痔疮等),其次是月经过多。长期少量的血液丢失会导致体内储存铁逐渐耗尽,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
4. 吸收障碍:某些疾病或状况会影响小肠对食物中铁的吸收能力,如克罗恩病、乳糜泻等。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疑似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医生通常会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检查,以确定确切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