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学领域,内服片剂是常见的药物制剂形式之一。为了改善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口感和便于服用等特性,通常会在片剂中添加各种辅料。这些辅料虽然本身不具有治疗作用,但对提高药品的质量和患者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功能的不同,内服片剂中的常见辅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填充剂(稀释剂):用于增加片剂的重量或体积,使药物含量达到制备要求。常见的填充剂有乳糖、微晶纤维素、预胶化淀粉等。
2. 黏合剂:帮助粉末颗粒之间形成稳定结构,保证压片过程顺利进行及成品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完整度。常用的黏合剂包括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阿拉伯胶等。
3. 崩解剂:促进片剂在胃肠道中迅速分散成小颗粒,加速药物溶解吸收过程。例如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MS-Na)、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和玉米淀粉等都是良好的崩解剂选择。
4. 润滑剂(助流剂):减少物料与模具之间的摩擦力,防止粘冲现象发生,并改善颗粒流动性。硬脂酸镁、微粉硅胶是常用的润滑剂种类。
5. 矫味剂/矫臭剂:用于掩盖药物的不良味道或气味,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甜菊糖苷、阿斯巴甜等为常见的人工甜味剂;薄荷油则可作为天然矫味剂使用。
6. 抗氧化剂和防腐剂:保护活性成分免受氧化破坏以及防止微生物污染,延长药品的保存期限。维生素E、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物质就是这类辅料的例子。
7. 着色剂:赋予片剂特定颜色以区分不同种类或剂量规格的产品,也有助于提高患者识别度和美观性。如食用色素、氧化铁红等。
以上就是内服片剂中常用的几大类辅料介绍,实际应用时需根据药物特性和制剂需求合理选择合适的辅料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