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职称

首页 > 儿科护理学职称 > 主任复习资料 > 正文

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小儿造血特点

医学教育网2020-06-12 16:46
大号

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小儿造血特点,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医学教育网小编为您提供汇总:

胚胎期造血 先后在卵黄囊、肝和骨髓形成三个不同的造血期。

1.中胚叶造血期 在胚胎第3周至6周出现,主要是原始的有核红细胞。

2.肝造血期 在胚胎第6周至第8周开始肝脏造血,并成为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4至5个月达高峰,6个月后消退;肝造血先是产生有核红细胞,以后产生粒细胞和巨核细胞。脾脏在第8周开始造血,先造红细胞,稍后造粒细胞,5个月后脾脏造红和粒细胞功能消退,以后成为终生造淋巴细胞器官。同期胸腺和淋巴结开始有造淋巴细胞功能。

3.骨髓造血期 胚胎第6周时骨髓腔发育已初具规模,但其造血功能在第4个月才开始,第6个月后才渐趋稳定,并成为造血的主要器官,出生2——5周后骨髓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

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 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婴儿期所有骨髓均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儿童期脂肪组织(黄髓)逐渐代替长骨中的造血组织,年长儿和成人期红骨髓仅限于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颅骨、锁骨和肩胛骨等扁骨,但黄髓仍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当需要增加造血时,它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小儿在出生后头几年缺少黄髓,故造血的代偿潜力甚少,如果需要增加造血,就会出现髓外造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骨髓外造血 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出现肝大,同时可出现脾和淋巴结的肿大,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感染及贫血矫正后即恢复正常。

备考神器:

儿科护理副高职称考试题库+点题卷+备考卷+视频课

儿科护理正高职称考试题库+点题卷+备考卷+视频课

以上就是“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小儿造血特点”的全部内容啦,以上信息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汇总,更多信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儿科护理学职称考试栏目!

编辑推荐:

循环系统疾病--关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概述介绍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小儿心脏生理特点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小儿心脏血管的解剖特点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的改变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心脏的胚胎发育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内容丰富 题量给力

免费试用

198起

立即购买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