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穴位-头面部穴位汇总
来源:医学教育网
小儿推拿是治疗小儿疾病非常有效的手法,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小儿推拿的相关知识,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小儿推拿穴位-头面部穴位的信息汇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部位 | 功用 | 主治 | 手法 | 操作 | |
天门(攒竹) | 在两眉之间正中处直上至发髻。 | 发汗解表,醒脑,镇惊,安神。 | 外感发热,头痛,小儿惊证、入睡难。 | 推法。 | 20-200次。 |
坎宫 | 自眉头至外眉梢成一条直线。 | 发汗解表,醒脑,镇惊,安神。 | 外感发热,头痛,小儿惊证、入睡难。 | 推法。 | 20-200次。 |
太阳 | 眉梢与外眼角连线中点旁开1寸凹陷处。 | 疏风清热,开窍镇惊。 | 外感发热,头痛,目赤、麦粒肿、惊风。 | 运法、揉法。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风寒用揉,风热用运。 | 30-50次。 |
山根 | 位于两眼内毗连线中点与印堂之间,鼻根低洼处。 | 开窍醒神,明目通窍之作用。 |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塞不通,惊风,昏迷,抽搐;可发汗,开窍,醒神,镇惊;用治外感风寒,急慢惊风等症。 | 以拇指指甲掐之,称为掐山根。或用揉法。 | 掐3-5次或揉50-100次。 |
人中 | 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交界处。 | 醒神开窍。 | 常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窒息、惊厥或抽搐,多与掐十宣、掐老龙等合用。 | 术者用拇指甲或食指甲掐之,掐5~10次或醒后即止,称掐人中。 | 中病即止。 |
迎香 | 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 宣肺气、通鼻窍。 | 鼻塞流涕、呼吸不畅、急慢性鼻炎。 | 揉法(用食中二指或两拇指)。 | 20-30次。 |
囟门 | 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1-1.5岁以前小儿前发际线正中直上约2寸未闭合的菱形骨陷中。 | 祛风定惊,益智健脑。 | 小儿躁扰不眠、夜啼、多动症、语言障碍、癫痫、久泻、脱肛、遗尿等。 | 摩囟门: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缓缓摩动囟门1分钟。注意要轻柔,不可用力。待囟门闭合,百会代之。 | 50~100次。注意:正常情况下,前囟在生后12~18个月之间才闭合,故临床操作时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
百会 |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 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 治疗惊风、惊痫、烦燥等症,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合用;用于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合用。 | 揉法(用食中二指或两拇指),“按揉百会”。 | 20-30次。 |
耳后高骨 | 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 疏风解表。 | 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亦能安神除烦,治神昏烦躁等症。 | 术者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高骨。 | 揉30~50次。 |
风池 | 后发际(颈项上部)两侧凹陷处。(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方凹陷) | 发汗解表,祛风明目。 | 感冒,头痛,发热,目眩,颈项强痛。拿风池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法对发汗效果显著,往往立见汗出;若再配合推攒竹、掐揉二扇门等,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多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无汗等表实证。表虚者不宜用本法,拿揉风池还可治疗项背强痛症。 | 拿法。 | 拿5~10次(中病即止) |
天柱骨 | 项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 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 常用于防治恶心、呕吐、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 用拇指或食、中两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亦可用汤匙边自上向下刮,称“刮天柱骨” 。 | 推100-500次,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 |
桥弓 | 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线。 | 行气活血,软坚消肿,舒筋通络。 | 小儿肌性斜颈、落枕等。 | 用拇指指腹自上而下推抹之,称推桥弓;用拇、示、中指三指拿之,称拿桥弓;或用示、中、无名指指腹揉之,称揉桥弓。 | 揉50-100次,提拿3-5次,抹35分钟。 |
了解关于小儿疾病诊治的相关信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妇幼课堂!
纠错 责任编辑:Moka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