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我们并不陌生,那流行病学的几种常见类型,你是否都清楚呢?医学教育网小编为你整理了3种比较常见的流行病学类型,供您参考。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易爆发流行,近百年来曾多次发生世界大流行。按抗原性,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3型,甲型流感病毒常引起大流行,且病情较重;乙型和丙型引起流行和散发,病情相对较轻。由于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化较快,人类无法获得持久的免疫力。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流感发病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北方一般在冬季,南方多在冬夏两季。流感常呈流行或大流行,还可沿交通线蔓延,传播迅速。其特点是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量病人,两到三周内达到高峰,主要发生于学校、单位、工厂及公共娱乐场所等人群集中的地方。后期呼吸道并发症增多,尤其儿童及老年人常并发肺炎,病死率较高,一次流行约6~8周,流行后人群重新获得一定的免疫力。而普通感冒则多为散在发病,无上述特点。
2.高血压
高血压(原发性)为城乡人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地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特别是由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更是给人们生活和家庭带来诸多不幸。因此早期积极预防治疗高血压对减轻器官受损,降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高血压的发病率国外比国内高,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改变等因素变化,其发病率也呈上升势头。据调查,1979年大规模普查其发病率为7.8%,1991年全国30个省市调查结果为11.88%,而因高血压所致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死亡率居中国疾病死亡率之首。
3.环境流行病学
环境流行病学是环境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应用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中自然因素和污染因素危害人群健康的流行规律,尤其是研究环境因素和人体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即阐明暴露-效应关系,又称接触-效应关系,以便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环境流行病学起源于对自然因素引起的疾病的研究,如地方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等。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病相继出现,为了查明病因,各国广泛开展了环境流行病学的调查。其目的不仅要阐明环境污染与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还要揭示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潜在的和远期的危害。
流行病学书籍环境流行病学的主要内容有:调查不同地区人群的特异性疾病的地区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发病率和死亡率,并连续观察其发展变化规律;调查并检测环境中有害因素,包括污染物和某些自然环境中固有的微量元素在大气、水体、土壤以及食物中的分布、负荷水平、时空波动、理化形态、转化规律和人群暴露水平,以及引起危害和疾病的条件;分析调查资料,确定污染范围和程度,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即确定暴露-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曲线。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污染物的阈限负荷,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基础参数;综合分析调查资料,为公害病或环境病的病因提供线索或建立假说,进而查明因果关系。
进行环境流行病学调查,必须避免把环境与机体割裂开来,孤立和片面地进行研究。所以要求调查样本要具有代表性、调查设计要有对比性、获取资料要注意有效性。环境污染物或某种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是低浓度、长时间的慢性危害。因此,在选择调查对象时,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样本越大,越能反映实际情况。但这样一般耗费人力、物力较大,需要时间也长。所以实际中多采用抽样调查等方法,这样既可节约人力、物力、时间和经费,又可获得预期的结果。
环境流行病学对所要调查的某种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疾病或病前效应的判断依据,须事先加以统一,并排除环境污染物和生物检测材料的采样或检测方法中的干扰因素。此外,还要注意环境中多因素联合作用。在研究某一已知因素时,力求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在研究原因不明的健康异常或疾病时,力求探明主导因素和辅助因素的作用。在环境流行病学研究中,运用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对探讨环境性疾病的病因有很大作用。定群追踪调查是依据有关学科提供的资料或描述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选取某一暴露人群与条件相同的对照人群,进行一定期限的追踪和观察,然后将两个人群所发现的某种疾病或健康异常加以比较,以查明某种疾病或异常发生的决定因素。随着研究领域的逐步扩大和统计学的不断发展,引入了多变量的分析方法。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某些数学模型的建立,又为进一步探索环境因素与健康异常或公害病之间的动态定量关系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上文关于流行病学的几种常见类型的文章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