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资格考试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卫生资格考试 > 模拟试题 > 正文

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答案

  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D3.C4.D5.A6.D7.A8.C9.D10.A

  11.B12.A13.C14.D15.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ABCD17.ABCD18.BCD19.ABC20.ABCD21.ABC22.ABD

  23.BCD24.ABCD25.ABCD26.ABC27.ABC28.ABC29.ABCD

  30.BCD

  三、辨析题

  31.「答案要点」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承认世界的丰富多样性,但是又承认它的统一性,即无比复杂多样的世界具有共同基础和本质,这个共同基础和本质就是物质。这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都来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或物质发展和存在的表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揭示了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本质和影响社会面貌及其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解决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物质统一性问题,这是以往唯物主义所未能解决的问题。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和前提。

  (3)题中的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而存在包括物质和意识,从而陷入了二元论和唯心主义。32.「答案要点」

  1.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必然转化为生产价格。这具体表现在,当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形成后,每个部门的资本家为保证自己获得平均利润,就会按照生产价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这时,生产价格取代价值成为市场价格依据供求上下波动的中心。

  2.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如前所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只是剩余价值总量在各部门资本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因此,总平均利润=总剩余价值;总生产价格=总价值。虽然每个部门的生产价格与价值可能不一致,但从社会总体上看,各部门生产的商品都按照生产价格出售时,也就意味着按价值出售。

  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而且是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必然的、特定的表现形式。它还表明,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33.「答案要点」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但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不可能成为革命的领导者,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1)中国农民阶级历来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农民主要包括富农、中农、贫(雇)农三个阶层。富农约占农村人口5℅左右,一般地能够参加农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在反地主的土地革命斗争中也可能保持中立。中农约占农村人口20℅,贫农,连同雇农在内,约占农村人口的70℅.农民人数最多,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最大的掠夺对象和剥削对象,历来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受教育水平的制约,没有高度的思想觉悟,没有科学的思想作指导,这些阶级局限性都决定了农民不能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而中国的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彻底,是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因此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四、分析题

  34.「答案要点」

  上述观点揭示了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包含辩证法的因素:

  (1)同一性即“同”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斗争性即“和”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事物发展变化。35.「答案要点」

  (1)资本主义工资的原理表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格。但在表面现象上,工资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劳动力作为商品,它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护劳动者自身生存、延续后代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等因素组成的。劳动力的价值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2)由材料中可以看出,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等各方面影响。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主要由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提高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因此,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水平,过去存在差距,现在仍然存在差距。36.「答案要点」

  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结合。全体人民作为主人管理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由于国内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国际上还存在妄图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人民政权的职能不能削弱。

  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种社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西方社会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

  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没有这个核心,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主张在我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实际上是要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我们只有牢牢把握这些基本要求,才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国家长治久安。37.选做题Ⅰ

  「答案要点」

  (1)经济软着陆,是指经过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使过高的通货膨胀率逐步下降到适当的水平,而不致引起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我国1994年到1997年,由于中央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的选用和力度上把握得比较好,所以,使物价指数从20%以上下降到5%以下的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保持在9%以上。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存在的缺陷和失效,要求国家必须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由于国家调控政策和力度、时机把握得比较好,使经济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洪灾的情况下,获得了快速、健康的发展,证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4年到1997年,为了抑制经济过热,治理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财政的支出和银行贷款规模,控制货币发行量,提高银行贷款利率,较好地实现了经济软着陆。

  第二阶段,从1998年到现在,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南北水灾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为了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国家采取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增加国债发行量,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降低银行准备金率,增加银行自有资本,连续降低利率,征收利息税,增加职工工资收入等措施,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已经初见成效。选做题Ⅱ

  「答案要点」

  (1)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关键的问题。美国的干涉是造成台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要原因,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负有重要责任。所以,只有实现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由威胁转成对话,美国不干预中国内政,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才能更加顺利地实现。

  (2)美国政府为控制台湾,不希望海峡两岸尽快实现和平统一,但在台湾问题上也不会铤而走险。这是因为:第一,中国是一个大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世界事务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发言权;第二,中国拥有核武器。若美国以武力介入台湾问题,将会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第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和务实而灵活的政策,得到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3)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台湾人民是炎黄子孙的一部分,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是所有华人的共同愿望。

  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对两岸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将大大有利于台湾地区的长期稳定与经济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台湾问题的解决将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发展;增强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模拟试卷(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A3.B4.C5.B6.D7.B8.C9.B10.A

  11.D12.A13.A14.C15.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ABC17.ACD18.ABCD19.CD20.ABD21.ACD22.AB

  23.ABCD24.BCD25.ABC26.ABCD27.AB28.ABC29.ABCD

  30.ABCD

  三、辨析题

  31.「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却不是指它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32.「答案要点」

  (1)商品经济主要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以交换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经济运行形态。商品经济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要经过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这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通常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的缝隙中。简单商品经济即小私有制、小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经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商品经济作为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与手段,它本身也从简单商品经济过渡到发达商品经济的阶段。发达商品经济阶段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由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2)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关系的存在为基础,随着商品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并最终覆盖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过程,商品经济就发展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中。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由市场机制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3)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但有商品经济和市场,不等于就有市场经济。只有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所以,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33.「答案要点」

  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1)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就越能促进人得全面发展,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2)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并不直接等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今世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片面性造成了人的畸形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的相互促进要以一定的生产方式为基础,只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

  (3)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两个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向前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既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还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是人的发展的外在条件,人本身的主管因素则是这种发展的内在根据。

  四、分析题

  34.「答案要点」

  (1)唯心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作出了错误的回答。因而是对世界的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但是,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胡说,而是根源于人的认识过程本身的矛盾。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来,唯心主义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

  (2)人是以自己的主观去反映客观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在主观中的客观。所以,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既可能与客观相符合,也可能与客观相分离。

  (3)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35.「答案要点」

  (1)市场利率高低影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2)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干预和调节经济,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走势,通过调节利率水平、增减货币供应量,影响社会总需求和社会再生产水平,防止通货膨胀或经济衰退,实现经济适度增长。

  (3)央行10月28日上调了人民币基准利率,这表明中国将更加注重和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央行运用加息的经济手段,将促使宏观调控措施进一步完善,对中国经济既快又好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第一,有利于缓解某些行业投资过快增长的压力。第二,有利于理顺资金价格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第三,有利于减少企业占有闲置资金。36.「答案要点」

  (1)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曾经有过两次错误。一次是国民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主张放弃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主张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对国民党右派反共反人民的阴谋活动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以至于当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向人民突然袭击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和广大革命人民群众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后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另一次是土地革命后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者却无视这一变化,继续实行关门主义的路线,至使中国共产党一度丧失了九一八事变后的大好形势。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正确论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着重强调克服“左”倾关门主义的倾向,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走上了正轨。

  (2)这是在总结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几十年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所得出的正确的结论。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本应由中国的资产阶级来领导进行,但由于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中成长起来的,带有先天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也曾为中国民主革命奋斗过、努力过,但最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的失败就是证明。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产阶级具有许多特殊的优点,这使它能够担负起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主动放弃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覆盖的领导权,致使大革命失败。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上,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开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的新时期,使中国革命不断地向前发展。中国民主革命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有力地说明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问题,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3)中国革命是在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走出来的。因此,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参加,并且在特定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以打击和孤立最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必须坚持和实施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原则,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所谓联合,就是同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所谓斗争,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和平的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针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复杂情况,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同时,在对顽固势力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还采取了“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和“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37.选做题Ⅰ

  「答案要点」

  (1)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建立和扩大,促进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而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则是资本国际化的条件。

  (2)当代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下的全球化,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不合理和不公正没有根本改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身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一,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共同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努力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促进国家经济、金融和贸易体制的改革,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争取平等的发展权利。

  第二,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加强磋商,全面推进南南合作。努力探和开拓合作的新途径、新方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挖潜力,互助互补,相互促进,赋予南南合作新的活力。

  第三,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南北对话,进改善南北关系。

  第四,发达国家应充分考虑和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共同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匮乏、债务沉重、金融脆弱和技术落后等问题。选做题Ⅱ

  「答案要点」

  (1)恐怖活动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滥杀无辜,破坏起码的人类道德界限,而且也损害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9.11”事件后,恐怖主义的国际化、网络化和大型化,使它成为国际公害。但恐怖主义的产生是对国际政治中的强势作风和世界经济中贫富差距扩大的反弹。

  (2)美国反恐斗争的真实战略目的在于对新世纪世界政治重新洗牌,把世界纳入美国主导的政治秩序之中,这才是美国反恐斗争的真实所在。

  (3)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但打击恐怖主义要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充分发挥联合国和安理会的作用,应有利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长远利益;不能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和宗教混为一谈;不能打击恐怖主义有双重标准;不能借反恐怖主义推行影响世界和地区和平发展的别的政治意图。恐怖主义无论在何时、针对何人、以何种方式出现,都应坚决予以谴责和打击。

  模拟试卷(三)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B4.C5.A6.C7.C8.D9.D10.B

  11.A12.B13.C14.C15.B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ABD17.BCD18.ABC19.ABCD20.ABC21.BCD22.ABCD

  23.ABCD24.AD25.CD26.ABCD27.ABCD28.ABCD29.ABD

  30.ABCD

  三、辨析题

  31.「答案要点」

  (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任何真理首先都是一个客观真理。

  (2)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真理所要反映和揭示的内容。客观规律虽然是普遍存在,但它通常都深藏与事物内部,是不会自动显现的。人们只有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再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人的意识才能正确反映客观规律,从而形成真理。

  (3)该命题把真理所要反映和揭示的对象和真理混为一谈,因此是片面的。

  32.「答案要点」

  (1)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按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资本和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2)机器设备生产出来后还有个销售过程,在销售过程中的机器设备只是商品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器设备才是固定资本。33.「答案要点」

  (1)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的政权。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由无产阶级经过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它执行无产阶级的政策。因此,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

  (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是它具有很强的革命适应性和灵活性,成功地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衔接起来。二是它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把民族资产阶级纳入“人民”的范畴,使人民民主专政的结构中,不仅包含工农联盟,而且还包括劳动人民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三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表达准确鲜明,不仅更直接、更清楚地表述了我国的阶级状况和民主性质,而且容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并理解我国政权的性质、内容和职能,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防止误解和片面性。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四、分析题

  34.「答案要点」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衡量劳动量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一部门内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形成的。

  (2)正因为决定商品价值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一个人越懒、越笨,为完成这个商品所需要的个别劳动时间越多,所折合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从而生产的商品价值越低。35.「答案要点」

  (1)法律和道德是社会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观念结构。作为上层建筑,法律和道德是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具有维护和批判社会现实,调控人与社会活动的两大功能。因此,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性质上来看,法律与道德应该发挥上层建筑的功能,相互结合以促进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2)同时,法律与道德具有各自的特点。第一,二者起作用的方式不同,法律通过强制的手段;道德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的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来实现。第二,二者起作用的范围和具体作用不同,法律使人明确罪与非罪、违法与不违法,道德则使人明确是与非、善与恶的界限。第三,统一与多样的不同,一个社会只有一种性质的法律,而道德却具有多样性。法律与道德在调整范围方面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

  (3)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作用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法治和德治,彼此促进,相辅相成。法治调整人的外部行为,德治调整人的内心世界,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的稳定。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以德治国。

  (4)我国正处于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前进过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一方面需要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在全社会树立起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的判断标准和规范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保护司法公正高效,保障公民权利,坚决制止政府机关中存在的滥用权力、权钱交易、违法行政的现象。36.「答案要点」

  1.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都属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人的一切意识要素,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起反作用。相对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派生的和第二性的。因此,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都不是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而是秦末社会矛盾激化的反映。并且以各种形式对于社会变革发挥着反作用。

  2.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生产力是主导的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秦始皇虽然统一了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但没有重视与民休息,稳定社会,恢复经济。反而造成“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馈,女子纺绩不足于盖形”的局面。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从而导致了秦王朝的迅速崩溃。

  3.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因此,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秦末农民大起义以风起云涌之势推翻了秦王朝统治,正是人民群众历史创造作用的生动体现。37.选做题Ⅰ

  「答案要点」

  (1)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一,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其二,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其三,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其四,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在新世纪,我们要继续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此,我们的基本任务是:第一,进一步推动我国同发达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全面建立稳定的大国关系的框架。第二,努力营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第三,继续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全作,把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推进到令人满意的新阶段。第四,积极开展首脑外交和多边外交,不断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第五,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第六,加大涉台外交斗争力度,遏制台湾当局的“务实外交”。选做题Ⅱ

  「答案要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2)科技进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依据主要有下列方面:

  ①科技进步已是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源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一场科技革命,科学研究与创新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经济增长因素中生产要素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在下降,而科技创新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在持续上升。

  ②科技进步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手段是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技术结构升级,亦即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③科技进步是决定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根源所在。目前,世界范围蓬勃发展的新技术革命,使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由过去单纯的资源要素竞争转向高新技术要素竞争。为了争夺战略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发展高新技术作为基本国策。可以说,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正成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的主流。

  ④科技进步使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有极限的。经济过度增长将导致资源枯竭、生态恶化,从而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在,科技进步将使人类的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转向主要依靠智力资源,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本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转向高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是: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小班管理 贴心服务 社群交流 直播互动

2080起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