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的()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A.批判其错误观点
B.吸收其合理思想
C.把二者结合起来
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
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体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提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19.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风俗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20.“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2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2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24.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2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7.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B.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
28.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序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9.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3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提,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E.因果作用规律
3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
E.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37.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称为技术社会形态,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
A.原始社会
B.渔猎社会
C.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39.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
D.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E.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0.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有()
A.先进的社会意识代替腐朽的社会意识
B.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D.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E.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尚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3小题每题7分,42、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7分)
42.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6分)
43.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7分)
44.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及二者的相互联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46.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47.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