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网校

首页 > 卫生网校 > 医学自考 > 正文

2005年4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预测(1)答案

    专家预测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D 2D 3B 4B 5D 6C 7A 8C 9B 10C
  
  11B 12C 13B 14 A 15A 16D 17D 18C 19C 20D
  
  21B 22D 23D 24D 25C 26D 27C 28D 29 C 3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ABE 32BCD 33ABE 34ABCD 35AB
  
  36ABCDE 37CD 38ABCD 39ABCDE 40CDE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41、42每小题7分,43、44每小题6分,共26分)
  
  41答:(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它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结构理论是人们关于物质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的观点的总和。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是研究物质的共性的,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共同本质的认识。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的个性的,物质结构理论是对某一具体物质形态的结构和属性的认识。哲学物质范畴所反映的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不变的;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深化的,是相对的、可变的。
  
  (3)哲学物质范畴以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物质结构理论又以哲学物质范畴为指导。哲学物质范畴不断从物质结构理论中吸取营养,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重大突破,总是极大地丰富着哲学物质范畴,近代自然科学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现代自然科学的出现和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完成奠定了科学基础。同样地,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要以哲学物质范畴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自然科学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只有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理论的指导,才能把握新的物质现象,才能对复杂事物和现象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合乎实际的说明。
  
  42答:(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的,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离开同其他事物的联系,绝对孤立的事物是根本无法存在的。因而唯物辩证法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3)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是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和现象。
  
  (4)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
  
  43答:(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党的思想路线是指导实际工作的认识路线,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党的思想路线体系中,其核心是实事求是。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具体表现为:
  
  ①物质世界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有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以指导实践,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这就决定了一切认识和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从主观愿望或书本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符合实际。
  
  ②物质世界不仅是客观的,而且其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必须从事实出发,透过其现象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达到实事求是。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相信实践的权威,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和惟一标准。
  
  ④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还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只有集中群众实践所形成的正确意见,并回到群众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才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44答:(1)道德的本质。所谓道德,是指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行为关系的准则或规范,它既包括道德思想观点,又包括在道德思想指导下的情感、情操和品格等道德品质。从客观方面看,是指一定的社会关系对社会成员的客观要求,包括道德关系、道德理想、道德标准、道德原则等。它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则表现为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等。从主观方面看,包括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等。
  
  (2)道德与法律不同。道德不是由国家强制制定和强制执行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人们通过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观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3)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调节社会关系。道德是在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形成的。因此,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道德总是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榜样感化和思想教育等手段,使人们形成内心的善恶观念、情感和信息,自觉地按照维护整体利益的原则,来调整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和交往中的行为,从而使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得以正常进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小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答:(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它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论证了实践在认识和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并强调理论要付诸实践,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体现和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的科学性,又规定了它的彻底的革命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它具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它以实践为核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重要特征的、彻底完备的哲学理论;其次还表现为它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无产阶级阶级性,公开申明自己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还表现为它具有最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阶级基础和保证。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而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是统一的、一致的。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相一致,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正确、越科学,就越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越反映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求,发挥它的革命作用,就越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越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立场,就越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并能保证它的科学性;越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就越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并能更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
  
  46答:(1)普遍联系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彼此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个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各要素彼此联系组成的有机整体。普遍联系具有多样的形式。各种形式的联系,其性质、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
  
  (2)普遍联系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对于我们理解辩证法的全部内容具有重要意义。普遍联系构成运动和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则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从规律的高度揭示现实世界普遍联系的一般形式和本质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所有规律和范畴,都是从本质层次上揭示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所以,只有掌握普遍联系的观点,才能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才能和形而上学划清界限。一件工作,必须把它放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放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中,具体分析它的联系形式和特点,才能认识它的性质,发现它的运动发展方向和规律,才能做好工作。
  
  (3)普遍联系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①联系观点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根据。只有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同全球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
  
  ②从联系观点出发,必须树立全局观点,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注意事物的系统性,注意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从中国经济建设的整体出发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③在现代化建设中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联系的再分配领域也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协调好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种分配方式的相互关系,对于深化改革、繁荣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47答:(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同样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的规律。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凡是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即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的上层建筑,就能存在和巩固下去;如果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就意味着它已经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变为不合理。不现实的,因而是要被淘汰的。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因此,上层建筑必然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否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合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人类的历史就是经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这种矛盾运动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精品课程

小儿推拿保健师

3980起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