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 元 |
细 目 |
要 点 |
要求 |
|
一、绪论 |
1.麻醉学与危重病医学 |
麻醉学与危重病医学的关系 |
熟悉 |
| 2.名称及基本概念 |
(1)危重病医学的定义 |
掌握 |
| (2)急诊医学的定义 |
熟悉 |
| (3)急救医学的定义 |
了解 |
| (4)重症监测治疗病房的特点 |
了解 |
|
二、创伤后机体反应 |
1.病理生理 |
(1)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反应 |
熟悉 |
| (2)免疫系统反应 |
了解 |
| (3)凝血系统的改变 |
了解 |
| (4)微循环改变和缺血——再灌注损伤 |
熟悉 |
| 2.代谢和脏器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
(1)包括高代谢状态,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和体液变化 |
了解 |
| (2)生命体征的改变 |
掌握 |
| ① 循环系统的改变 |
掌握 |
| ② 呼吸系统的改变 |
掌握 |
| ③ 消化系统的改变 |
了解 |
| ④ 泌尿系统的改变 |
了解 |
|
三、围手术期 水、电解质平衡失常的诊治 |
1.麻醉手术对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
手术创伤对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
熟悉 |
| 2.麻醉手术后水、电解质平衡失常的诊治 |
(1)麻醉手术后体液量平衡失常的诊治: |
|
| ① 体液补充量的分析判断 |
掌握 |
| ② 体液治疗的实施 |
掌握 |
| (2)麻醉手术后电解质平衡失常的诊治: |
|
| ① 低钠血症的分类、病因及病理生理和治疗 |
熟悉 |
| ② 高钠血症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和治疗 |
|
| ③ 低钾血症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和治疗 |
掌握 |
| ④ 高钾血症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和治疗 |
掌握 |
| ⑤ 低镁血症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和治疗 |
熟悉 |
| ⑥ 高镁血症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和治疗 |
了解 |
| |
(3)体液治疗的监测 |
|
| |
体液治疗期间的临床监测 |
|
|
四、围手术期体液渗透平衡失常的诊治 |
1.体液渗透的基本概念 |
(1)渗透、渗透压与渗透浓度的概念 |
掌握 |
| (2)有效渗透分子与无效渗透分子 |
了解 |
| (3)体液的渗透平衡 |
了解 |
| 2.体液渗透浓度的监测 |
(1)常见的监测方法和原理 |
了解 |
| (2)临床应用 |
熟悉 |
| 3.体液渗透平衡失常 |
(1)血液低渗状态:低渗状态的概念,血液低渗状态的病因、常见类型及临床表 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
熟悉 |
| (2)血液高渗状态:血液高渗状态的概念,血液高渗状态的病因、常见类型及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
掌握 |
|
五、围手术期血液酸碱平衡失常的诊治 |
1.血液酸碱分析的参数及临床意义 |
(1)pH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
掌握 |
| (2)HCO3-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
| (3)PCO2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
| (4)BB、BE和BD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
| 2.酸碱平衡失常的诊断 |
(1)分类和命名:分类,命名 |
掌握 |
| (2)临床特点;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的临床特点,复合型酸碱失常的临床特点 |
掌握 |
| (3)诊断:诊断标准和分析方法 |
掌握 |
| (4)酸碱平衡失常的治疗 |
|
| ① 代谢性酸中毒的治疗原则 |
掌握 |
| ② 代谢性碱中毒的治疗原则 |
掌握 |
| ③ 呼吸性酸中毒的治疗原则 |
掌握 |
| ④ 呼吸性碱中毒的治疗原则 |
掌握 |
|
六、血液气体分析 |
1.血气监测参数及临床意义 |
(1)氧分压(PO2)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
掌握 |
| (2)血氧饱和度(SO2)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
掌握 |
| (3)氧总量(C-O2)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
掌握 |
| (4)P50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
熟悉 |
| (5)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
掌握 |
| 2.血气监测与呼吸生理 |
(1)外呼吸与血气分析 |
|
| ① 肺通气功能与血气监测 |
掌握 |
| ② 肺换气功能与血气监测 |
掌握 |
| (2)组织呼吸与血气分析 |
熟悉 |
| 3.血气监测的临床应用 |
(1)麻醉手术前应用 |
熟悉 |
| (2)麻醉手术中应用 |
掌握 |
| |
(3)RR及ICU的应用 |
熟悉 |
|
七、呼吸功能监测 |
1.肺功能监测 |
(1)通气功能监测 |
|
| ① 静态肺容量中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功能残气量的概念 |
掌握 |
| ② 动态肺容量中分钟通气量、分钟肺泡通气量、用力肺活量、流量-容积环的概念 |
掌握 |
| ③ 小气道功能监测中闭合容量的概念 |
掌握 |
| ④ 死腔率的概念 |
熟悉 |
| ⑤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概念 |
掌握 |
| ⑥ 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概念 |
掌握 |
| (2)换气功能监测:肺泡动脉氧分压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肺内分流量的概念、监测方法及临床意义、动脉氧分压与氧合指数的概念、脉搏血氧饱和度的概念、监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
掌握 |
| 2.呼吸运动监测 |
(1)一般性观察:呼吸频率、呼吸幅度、节律和呼吸周期比率、胸腹式呼吸活动的概念、监测方法及意义 |
掌握 |
| (2)呼吸肌功能监测:最大吸气压 |
了解 |
| (3)呼吸力学监测:气道阻力、肺顺应 性、压力-容量环的概念和意义 |
掌握 |
|
八、血流动力学监测 |
1.动脉压监测 |
(1)无创伤性测量法:手动测压法和自动测压法 |
了解 |
| (2)有创性测量法:适应证、测压途径、测压方法和并发症的防治 |
掌握 |
| 2.静脉压监测 |
(1)适应证 |
掌握 |
| (2)测压途径 |
| (3)测压方法 |
| (4)并发症与防治 |
| 3.肺动脉压监测 |
(1)适应证 |
掌握 |
| (2)监测方法 |
| (3)并发症与防治 |
| 4.心排出量监测 |
(1)温度稀释法 |
熟悉 |
| (2)连续心排出量测定 |
熟悉 |
| (3)心阻抗血流图 |
了解 |
| (4)多普勒心排量监测 |
了解 |
| 5.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原理及优缺点 |
|
了解 |
| 6.周围循环监测 |
|
掌握 |
| 7.循环功能的判断 |
|
掌握 |
|
九、心电图监测 |
1.ECG监测应用范围 |
|
熟悉 |
| 2.心电图监测的方法 |
心电导联及其选择 |
|
| ① 标准肢体导联 |
掌握 |
| ②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
掌握 |
| ③ 胸前导联 |
掌握 |
| ④ 改良胸前导联 |
熟悉 |
| ⑤ 食管心电图导联 |
了解 |
| 3.心电图监测的意义 |
心电图监测的意义 |
掌握 |
|
十、脑功能监测 |
1.颅内压监测 |
(1)颅内压的测定方法 |
了解 |
| (2)颅内压力的分级 |
掌握 |
| (3)影响颅内压的因素 |
掌握 |
| 2.脑电监测 |
脑电图 |
|
| ① 脑电图的分析和临床应用,脑电图的计算机处理 |
了解 |
| ② 诱发电位:诱发电位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
了解 |
| 3.脑血流监测 |
经颅多普勒超声 |
了解 |
| 4.脑氧供需平衡的监测 |
|
了解 |
|
十一、体温监测 |
1.体温监测的方法 |
(1)测温方法 |
了解 |
| (2)测温部位 |
掌握 |
| 2.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
(1)体温升高:体温升高的分级、原因和处理 |
掌握 |
| (2)体温降低:体温降低的原因、对机体的不良影响、预防和处理及治疗 |
|
十二、出凝血监测 |
1.出凝血监测 |
(1)临床监测 |
掌握 |
| (2)实验室监侧 |
熟悉 |
| 2.DIC |
(1)DIC的病因和诊断标准 |
熟悉 |
| (2)DIC的监测与防治 |
了解 |
|
十三、内分泌代谢功能的监测 |
内分泌代谢功能的监测 |
(1)下丘脑-垂体功能监测的常用方法 |
了解 |
|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监测的常用方法 |
了解 |
| (3)肾上腺髓质功能监测的常用方法 |
了解 |
| (4)甲状腺功能监测 |
|
| 血清总T4和总T3测定 |
了解 |
| (5)胰腺功能监测 |
|
| ①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
熟悉 |
| ② 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 |
了解 |
| ③ 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 |
了解 |
|
十四、氧疗 |
1.氧气吸入疗法 |
(1)氧疗适应证 |
掌握 |
| (2)方法 |
|
| ① 非控制性氧疗 |
掌握 |
| ② 控制性氧疗 |
掌握 |
| ③ 氧疗注意事项 |
熟悉 |
| (3)氧疗并发症 |
|
| 一般性并发症和氧中毒 |
掌握 |
| 2.高压氧治疗 |
(1)基本原理与治疗作用 |
了解 |
| (2)适应证与禁忌证 |
熟悉 |
|
十五、机械通气 |
1.机械通气的基本原理 |
(1)起动:时间起动、压力起动和流量起动 |
掌握 |
| (2)限定 |
| (3)切换 |
| 2.常用通气方式 |
(1)机械控制通气和机械辅助通气 |
掌握 |
| (2)间歇指令性通气和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 |
| (3)分钟指令性通气 |
| (4)压力支持通气 |
| (5)呼气末正压和持续气道正压 |
| 3.特殊通气方式 |
(1)反比通气 |
了解 |
| (2)压力控制通气 |
| (3)压力限定通气 |
| (4)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
| 4.常用正压通气时的呼吸参数调节 |
(1)通气量 |
掌握 |
| (2)呼吸比 |
| (3)通气压力 |
| (4)吸入氧浓度 |
| 5.正压通气对生理的影响 |
(1)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熟悉 |
| (2)对脏器功能的影响 |
了解 |
| 6.适应证和常规呼吸管理 |
|
掌握 |
| 7.停机:指征、撤机方法和注意事项 |
|
掌握 |
| 8.机械通气并发症的防治 |
(1)气管插管、套管产生的并发症 |
掌握 |
| (2)呼吸机故障引起的并发症 |
掌握 |
| (3)长期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
熟悉 |
|
十六、输血 |
1.输血的临床应用 |
(1)适应证 |
掌握 |
| (2)失血量的判断 |
掌握 |
| (3)输血方法 |
熟悉 |
| |
(4)输血注意事项 |
掌握 |
| 2.输血反应 |
(1)溶血性输血反应:溶血反应的分类、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 |
掌握 |
| (2)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 |
掌握 |
| (3)血容量过多 |
了解 |
| (4)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
熟悉 |
| (5)输血引起免疫抑制 |
了解 |
| (6)输血引起的急性肺损伤 |
了解 |
| (7)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
了解 |
| (8)大量输血 |
|
| ① 大量输血的定义 |
掌握 |
| ② 大量输血的并发症 |
掌握 |
| (9)成分输血 |
|
| ① 成分输血的优越性 |
了解 |
| ② 血液成分的制备 |
了解 |
| ③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
掌握 |
| (10)自身输血 |
|
| ① 术前预存输血 |
熟悉 |
| ② 急性血液稀释自身输血 |
掌握 |
| ③ 血液回收 |
熟悉 |
|
十七、心脏除 颤、复律与起搏 |
1.心脏除颤 |
(1)心脏除颤的原理及除颤器 |
了解 |
| (2)心脏除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掌握 |
| (3)体内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 |
了解 |
| 2.心脏电复律 |
(1)适应证 |
熟悉 |
| (2)禁忌证 |
了解 |
| 3.心脏起搏 |
(1)起搏器的构造和分类 |
了解 |
| (2)起搏器适应范围 |
熟悉 |
| (3)起搏器的使用 |
熟悉 |
|
十八、危重病人的营养 |
1.基本概念 |
(1)正常成人营养物质和能量代谢 |
熟悉 |
| (2)营养评定 |
| 2.肠内营养 |
(1)肠内营养配方的种类及选择 |
熟悉 |
| (2)肠内营养的输入途径与投给方式 |
熟悉 |
| (3)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支持 |
熟悉 |
| (4)肠内营养并发症 |
了解 |
| 3.肠外营养 |
(1)肠外营养的分类 |
掌握 |
| (2)肠外营养液的成分、配制与输注 |
了解 |
| (3)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
熟悉 |
|
十九、急性肺水肿 |
1.发病机制 |
(1)Starling理论 |
掌握 |
| (2)肺水肿的形成机制 |
| 2.病因与病理生理 |
(1)血流动力性肺水肿 |
掌握 |
| (2)通透性肺水肿 |
| (3)与麻醉相关的肺水肿 |
| 3.临床表现与诊断 |
(1)临床表现 |
掌握 |
| (2)诊断和鉴别诊断 |
| 4.治疗 |
(1)充分供氧和机械通气治疗 |
掌握 |
| (2)降低肺毛细血管静水压 |
掌握 |
| (3)镇静及感染的防治 |
熟悉 |
|
二十、急性呼吸衰竭 |
1.病因和分类 |
(1)病因 |
熟悉 |
| (2)分类 |
掌握 |
| 2.病理生理 |
(1)肺通气功能障碍 |
熟悉 |
| (2)肺弥散功能障碍 |
熟悉 |
| (3)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
掌握 |
| (4)肺内分流量增加 |
熟悉 |
| 3.临床表现 |
(1)诊断和鉴别诊断 |
|
| ① 诊断 |
掌握 |
| ② 鉴别诊断 |
掌握 |
| (2)治疗 |
|
| ① 病因治疗 |
熟悉 |
| ② 呼吸支持疗法 |
掌握 |
| ③ 控制感染 |
熟悉 |
| ④ 维持循环稳定 |
掌握 |
| ⑤ 营养支持 |
熟悉 |
| ⑥ 预防并发症 |
熟悉 |
|
二十一、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1.病因 |
ALI和ARDS的常见病因 |
熟悉 |
2.病理生理 |
(1)基本病理改变 |
熟悉 |
| (2)基本病理生理改变 |
掌握 |
| (3)ALI和ARDS的发病机制 |
熟悉 |
| (4)临床表现与分期 |
|
| ① 临床表现 |
掌握 |
| ② 临床分期 |
熟悉 |
| (5)诊断 |
|
| ① 诊断标准 |
掌握 |
| ② 鉴别诊断 |
掌握 |
| (6)治疗 |
|
| ① 机械通气支持 |
掌握 |
| ② 降低肺血管阻力 |
了解 |
| ③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
了解 |
| ④ 体外膜肺氧合 |
了解 |
| ⑤ 特异性药物治疗 |
了解 |
|
|
1.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病因 |
(1)术前存在的疾病或合并症 |
掌握 |
| (2)麻醉用药 |
熟悉 |
| (3)电解质异常 |
掌握 |
| (4)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
掌握 |
| (5)体温降低 |
掌握 |
| (6)麻醉操作和手术刺激 |
掌握 |
| (7)再灌注心律失常 |
了解 |
| 2.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判断 |
围手术期常见的心律失常的识别 |
|
| ① 窦性、房性、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
掌握 |
| ② 室性心律失常 |
掌握 |
| ③ 预激综合征 |
熟悉 |
| ④ 房室传导阻滞 |
掌握 |
| ⑤ 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律失常 |
熟悉 |
| 3.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治疗 |
(1)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
掌握 |
| (2)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治疗 |
|
| (3)起搏和除颤 |
熟悉 |
| (4)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
掌握 |
|
二十三、围手术期心肌缺血 |
1.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原因 |
(1)心肌氧供下降 |
掌握 |
| (2)心肌氧需增加 |
| 2.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诊断 |
临床检测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主要方法,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 |
了解 |
| 3.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防治 |
(1)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与麻醉方法 |
掌握 |
| (2)调控围手术期氧供氧需的相互关系 |
掌握 |
| (3)药物治疗 |
|
| ① 控制心动过速 |
掌握 |
| ② 降低前负荷 |
掌握 |
| ③ 降低后负荷 |
掌握 |
| ④ 钙通道阻滞剂 |
了解 |
|
二十四、急性心力衰竭 |
1.病因与分类 |
(1)病因:心脏性病因和非心脏性病因 |
熟悉 |
| (2)分类 |
|
| ① 急性心力衰竭 |
熟悉 |
| ② 低排血量或高排血量心力衰竭 |
熟悉 |
| ③ 左、右或全心衰竭 |
熟悉 |
|
(3)病理生理与发病机制 |
|
| ① 心室功能改变 |
熟悉 |
| ② 心肌代谢改变 |
了解 |
| ③血流动力改变 |
熟悉 |
| (4)临床表现与诊断 |
|
| ①临床表现 |
掌握 |
| ②诊断 |
掌握 |
| (5)治疗 |
|
| ①治疗原则 |
掌握 |
| ②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 |
|
| ③减轻心脏负荷 |
掌握 |
| ④增强心肌收缩力 |
掌握 |
| ⑤其他治疗措施 |
熟悉 |
|
|
1.病因与分类 |
(1)病因分类 |
熟悉 |
| (2)血流动力学分类 |
掌握 |
| 2.病理生理 |
(1)休克早期 |
了解 |
| (2)休克期 |
| (3)休克失代偿期 |
| 3.防治原则 |
|
|
| 4.低血容量性休克 |
(1)病因 |
熟悉 |
| (2)病理生理 |
熟悉 |
| (3)诊断 |
熟悉 |
| (4)监测 |
熟悉 |
| (5)治疗 |
掌握 |
| 5.感染性休克 |
(1)病因 |
熟悉 |
| (2)病理生理 |
熟悉 |
| (3)临床表现 |
掌握 |
| (4)诊断 |
熟悉 |
| (5)治疗 |
掌握 |
| 6.过敏性休克 |
(1)病因 |
熟悉 |
| (2)发病机制 |
掌握 |
| (3)临床表现 |
掌握 |
| (4)治疗 |
掌握 |
|
二十六、术后脑功能障碍 |
1.麻醉手术后精神和情感改变 |
(1)病因 |
了解 |
| (2)临床表现 |
熟悉 |
| (3)预防和处理 |
熟悉 |
| 2.麻醉手术后意识恢复障碍 |
(1)手术后意识恢复障碍的原因 |
|
| (2)麻醉药物的残余效应 |
掌握 |
| (3)代谢性脑病 |
掌握 |
| (4)神经损伤 |
掌握 |
| (5)临床诊断与治疗 |
掌握 |
|
二十七、术后肾功能损害 |
1.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 |
(1)高危因素 |
掌握 |
| (2)分类 |
掌握 |
| (3)肾前性氮质血症与急性肾小管坏死 |
熟悉 |
| (4)ARF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掌握 |
| (5)防治 |
掌握 |
| (6)并发症、预后 |
了解 |
| 2.肾移植术后常见问题及治疗原则 |
(1)术后一般处理 |
熟悉 |
| (2)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诊断及处理 |
了解 |
|
二十八、术后肝功能障碍 |
1.急性肝功能衰竭 |
(1)病因 |
熟悉 |
| (2)发病机制 |
熟悉 |
| (3)临床表现 |
熟悉 |
| (4)并发症 |
熟悉 |
| (5)诊断 |
掌握 |
| (6)治疗 |
掌握 |
| 2.肝移植术后常见问题及治疗原则 |
|
了解 |
|
二十九、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1.概念 |
SIRS、MODS和MOF的概念 |
熟悉 |
| 2.病因与病理生理 |
(1)病因 |
熟悉 |
| (2)肺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胃肠道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和心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 |
了解 |
| 3.临床诊断与监测 |
(1)临床诊断及其分期 |
掌握 |
| (2)MODS严重程度的评分法 |
熟悉 |
| (3)临床的监测 |
掌握 |
| 4.预防、治疗和预后 |
(1)预防 |
熟悉 |
| (2)治疗 |
掌握 |
| (3)预后 |
了解 |
|
三十、心肺脑复苏 |
1.心跳骤停的原因、类型和诊断 |
(1)心跳骤停的原因 |
熟悉 |
| (2)心跳骤停的类型 |
掌握 |
| (3)心跳骤停的诊断 |
掌握 |
| 2.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 |
(1)呼吸道通畅:仰头抬颏法、下颌前推法和清洁呼吸道 |
掌握 |
| (2)人工呼吸:口对口、口对鼻及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 |
| |
(3)人工循环:胸外心脏按压术,机械人工循环,开胸心脏按压法 |
掌握 |
| 3.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 |
(1)控制气道 |
掌握 |
| (2)人工通气和氧疗 |
| (3)药物治疗:用药途径和常用药物 |
| (4)电除颤:胸外直流电除颤,胸内直流电除颤 |
| 4.心肺复苏——长期生命支持 |
(1)稳定循环功能 |
掌握 |
| (2)维持呼吸功能 |
| (3)保护其他脏器功能、防治MODS的发生 |
| 5.脑复苏 |
(1)急性全脑缺血的病理生理 |
了解 |
| (2)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
了解 |
| (3)脑复苏的治疗措施 |
掌握 |
| (4)脑复苏的结局 |
熟悉 |
|
三十一、重症监测治疗病室 |
1.围手术期重症监测治疗 |
|
|
| 2.围手术期重症监测治疗的概念和病人组成 |
|
掌握 |
| 3.重症监测治疗病房 |
(1)ICU的体制和建设 |
了解 |
| (2)ICU的工作内容 |
熟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