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执业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咳嗽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技能全能包> 搞分秘籍>

  [概述]

  1.定义 凡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肃降功能,造成肺气上逆作咳,咯吐痰涎的,即称“咳嗽”。

  2.发病情况

  ⑴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冬春为多。

  ⑵ 发病年龄:各年龄的儿童均可发病,而以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尤为多见。

  ⑶ 发病特点:小儿肺常不足,元气虚弱,抵抗外邪侵袭的防御功能尚未健全,外感时邪首先犯肺,最易引起咳嗽。根据临床所见,外感咳嗽多而内伤咳嗽少。

  ⑷ 预后:本病预后较好。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调护失宜,咳嗽反复迁延不愈,可出现痰多喘满,时轻时重,时犯时止。如旧邪未去,又感新邪,常转为肺炎喘嗽。

  3.历史沿革

  咳嗽一证,早在《内经》中即有论述。《诸病源候论》对咳嗽一证,采取脏腑结合病因的分类方法,并指出了小儿咳嗽的致病因素多为外感寒邪。《小儿药证直诀》将咳嗽分为“肺盛”和“脾虚”二类,认识到脾与痰有密切关系,并总结了“治嗽大法,盛则下之,久则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损”的治疗原则。明代《幼科金针。咳嗽》指出了小儿咳嗽的转归;而张景岳吸取前人之长,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清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则将小儿咳嗽分为风寒、肺寒、火热、食积等,这种分类方法,在目前儿科临床仍习用,可与景岳的外感和内伤的分类方法互参。

  [病因病机]

  病因

  外因:感受外邪。

  内因:脏腑功能失调。

  病机

  1.感受外邪,肺失清肃;

  2.痰浊内生,贮肺作咳;

  3.素体虚弱,肺脾受损。

  [诊断]

  1.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

  2.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少许干啰音。

  3.X线检查,肺纹理增粗。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 病程长短:外感咳嗽,常起病急,病程较短,并伴有表证,多属实证;内伤咳嗽,发病多缓,病程较长,往往兼有不同程度的里证,亦可虚实互见,然虚证居多。

  2. 咳声轻浊:咳声频频,重浊有力,多属风寒咳嗽;咳声高亢气粗,或咳声嘶哑,多属风热咳嗽;干咳阵阵,气涌作呛,多属燥火伤肺;干咳或咳声短促而哑,午后黄昏为剧,多属肺阴耗伤;咳声高亢有力者为实;咳声低微,气短无力者为虚。

  3. 痰涎色量:痰涎稀薄,色白量少或中等易咯出者为寒;痰涎稠厚,色黄量少或中等,咯出不爽或有腥臭味者属热;痰少或成粘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夹以血丝,多属燥;痰涎清稀如水,起泡沫,量多,易咯出,多属痰饮。

  治疗原则 以宣通肺气,化痰止咳为主。

  分型论治

  1.外感咳嗽

  ⑴ 风寒咳嗽

  [主要证候]咳嗽频作,喉痒声重,痰白稀薄,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或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散寒宣肺。

  [方药]金沸草散。

  ⑵ 风热咳嗽

  [主要证候]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苔薄黄质红,脉象浮数,指纹浮紫。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2.内伤咳嗽

  ⑴ 痰热咳嗽

  [主要证候]咳嗽痰多,稠粘难咯,发热面赤,目赤唇红,口苦作渴,烦躁不宁,甚则鼻衄,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苔黄舌红,脉象滑数,指纹色紫。

  [治法]清肺化痰。

  [方药]清宁散加减。

  ⑵ 痰湿咳嗽

  [主要证候]咳嗽痰壅,色白而稀,胸闷纳呆,神乏困倦,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而濡。

  [治法]化痰燥湿。

  [方药]二陈汤加味。

  ⑶ 阴虚燥咳

  [主要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咳嗽带血,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润燥。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⑷ 肺虚久咳

  [主要证候]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喜温畏寒,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脉细少力。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其他治法

  1. 单方验方2. 针灸疗法3. 拔罐疗法

  [预防与护理

  1. 加强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2. 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尤其是秋冬季节,注意胸腹部保暖。

  3. 病后适当休息,多喝水,少吃油腻食物。

  4. 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煤气、尘烟、油气等刺激。

精品课程

中医执业-高效定制班

2025年新课

42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