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中药/药学理论 > 辅导精华 > 正文

2007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二、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中药。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四、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是

  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

  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

  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五、中药品种与质量的关系: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

  六、造成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的原因:

  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

  2、本草记载不祥,造成后世品种混乱

  3、有的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

  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

  七、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及发掘祖国药学遗产的途径:

  1、通过对中药商品调查和中药资源普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正品和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

  2、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

  3、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

  4、对一些道地药材进行品种考证

  5、本草考证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6、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

  八、中药真伪优劣、正品与伪品的含义: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 “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质量规定的中药

  中药材出现伪品、混淆品或掺伪品的原因:

  1、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

  2、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

  3、个别人有意造假,以假充真

  九、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1、栽培条件

  2、采收加工

  3、产地

  4、贮藏时间

  5、运输

  6、非药用部位超标

  7、人为参假

  8、个别药材经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

  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的含量。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稳定性、安全性为指标

  对中药质量的评价方法有:药效学、免疫活性、化学模式识别结合药效学、质纹图谱等方法

  目前《中国药典》对中成药鉴定常用的鉴别方法是:显微鉴定

  十、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的原则和要求:制定质量标准应充分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中药质量标准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要求中药的来源和处方要固定,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生产工艺要固定,临床疗效要确定,对有害物质要限量检查,对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群有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等

  十一、我国中药资源和资源保护的基本情况

  1、中药的资源包括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

  2、传统中药约1200种,其中常用中药约500种,民族药1500~2000种

  3、全国的道地药材有约200种:四川(黄连、附子、川芎);云南(三七);甘肃(当归、大黄);宁夏(枸杞子);内蒙古(黄芪);吉林(鹿茸、人参);辽宁(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东(北沙参、金银花);江苏(薄荷);安徽(牡丹皮);浙江(玄参、浙贝母);福建(泽泻);广东(砂仁);广西(蛤蚧)

  4、资源保护:2002年发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并从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大力发展优质道地药材生产及野生珍稀或濒危动植物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可使中药资源永续利用

  十二、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

  1、进行全国性药源普查,寻找新的中药资源

  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

  3、从民族药或民间药中寻找新药源

  4、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5、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6、从古本草中寻找或探索老药新用途

  7、以新技术、新方法扩大新药源

  十三、历代主要本草著作

历代主要本草著作 成书年代 著者 载药
数种
主要特点
《神农本草经》 西汉时期   365 分上、中、下三品,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 梁代 陶弘景 730 为最早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并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
《新修本草》 唐代 李勣
苏敬
850 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
《图经本草》 宋代 苏颂   为我国最早的版印墨线药图,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为现今本草考证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证类本草》 宋代 唐慎微 1746 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本草纲目》 明代 李时珍 1892 对中药学贡献最大,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本书按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
《本草纲目拾遗》 清代 赵学敏 921 拾遗补正《本草纲目》
《晶珠本草》 清代 蒂玛尔-丹增嘉措 2294 载青海、西藏东部、四川西部药材2294种,是历代收集藏药最多的典籍
《植物名实图考》 清代 吴其濬 1714 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十四、近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1934年赵燏黄、徐伯鋆等编著了我国第一本《生药学》上编,叶三多1937年编写《生药学》下编

  1、中医学院的建立和中医鉴定学的诞生

  我国在1956年建立了四所中医学院。1959年开始,各学校相继成立了中药系。1964年就开设了具有中药特色的《中药材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教材先后已出版了五次。

  2、国家为中药鉴定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50年来《中国药典》先后出版了七版。

  3、中药鉴定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

  (1)本草考证

  (2)基原鉴定

  (3)性状鉴定

  (4)显微鉴定

  (5)理化鉴定

  十五、中药的采收

  1、采收与中药质量的关系:(1)中药品质的好坏,决定于有效物质含量的多少,有效物质的高低与产地、采收时间、采收方法有着密切关系(2)确定适宜的采收期,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累积动态与药用部位的产量变化结合起来考虑。

  2、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以植物药为例):

  ①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②茎木类:秋、冬季采。

  ③皮类:春末夏初采收。

  ④叶类: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采。

  ⑤花:含苞待放时或在花初开时采收或花盛开时采。

  ⑥果实类: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种子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⑦全草类:在茎叶茂盛时采割。

  十六、中药的产地加工

  1、中药产地加工的目的

  (1)促使鲜药材干燥,

  (2)符合医疗应用要求和商品规格,

  (3)以保证药材质量

  (4)便于包装、贮藏、运输。

  要求:达到形体完整,含水分适度、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变味、有效物质损失少

  2、常见的加工方法有:

  ①拣、洗:新鲜药材去泥沙杂质技非药用部位

  ②切片:大的根及根茎、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趁鲜切成快片,以利干燥

  ③蒸、煮、烫

  ④熏硫:使药材色泽洁白,防止霉变,如山药、白芷、川贝母

  ⑤发汗:药材在加工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称为发汗。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

  ⑥干燥:目的: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方法:(晒干、烘干、阴干),《中国药典》规定如下:凡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表示(不超过60oc);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晒干”表示

  十七、中药的贮藏

  中药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①虫蛀②生霉③变色④走油:指某些含油药材在储藏不当时油分向外溢出,或药材在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称为“走油”(如柏子仁、麦冬、天冬、枸杞)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执业药师-无忧实验班

学霸同款好课

880起

查看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