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点61:中药原料处理的一般原则
1.含水溶性有效成分,或含纤维较多、黏性较大、质地泡松或坚硬的药材,以水煎煮,浓缩成稠膏,必要时采用高速离心或加乙醇等纯化方法去除杂质,再制成稠膏或干浸膏。
2.含淀粉较多的药材、贵重药、剧毒药、树脂类药及受热有效成分易破坏的药材等,一般粉碎成100目左右细粉,用适当方法灭菌后备用。
3.含挥发性成分较多的药材宜用双提法,先提取挥发性成分备用,药渣再与余药加水煎煮,并与蒸馏后药液共制成稠膏或干浸膏粉。
4.含脂溶性有效部位的药材,可用适宜浓度的乙醇或其他溶剂以适当的方法提取,再浓缩成稠膏。
5.有效成分明确的药材采用特定的方法和溶剂提取后制片。
☆☆☆☆考点62:药料制颗粒的目的与制粒方法
1.药料制颗粒的目的:①增加药料的流动性,使片重和含量准确;②避免粉末分层,保证片剂含量均匀;③减少细粉吸附和容存的空气,避免片剂松裂;④避免细粉飞扬及黏冲、拉模等现象。
2.常用制粒方法
(1)挤出制粒法:将药料加黏合剂或润湿剂或稠浸膏,混合制成"握捏成团,轻压则散"的软材,经挤压通过筛网的制粒方法,为目前生产应用最多的制粒方法。
(2)湿法混合制粒法:将药料与辅料共置快速搅拌制粒机的密封容器内,将混合、制软材、分粒与滚圆一次完成的制粒方法。
(3)喷雾转动制粒法:将药粉和辅料的混合物置包衣锅或适宜的容器中转动,将润湿剂或黏合剂呈雾状喷入,使粉末黏结成小颗粒,同时加热使水分蒸发,滚转至颗粒干燥。此法适于中药半浸膏粉、浸膏粉或黏性较强的药物细粉制颗粒。
(4)流化喷雾制粒法:又称"沸腾制粒"或"一步制粒法".系将制粒粉料置于流化喷雾制粒设备的流化室内,利用气流(温度可调)使悬浮呈流化态,再喷入润湿剂或黏合剂液体,使粉末凝结成粒的方法。
(5)喷雾干燥制粒法:将中药浓缩液,经特殊雾化器雾化成大小适宜的液滴喷入干燥室中,并在热气流中干燥得到近于球形的细小颗粒。干颗粒可直接压片或再经喷雾转动制粒。
3.不同类型中药片剂的制粒:全粉末片的制粒、半浸膏片的制粒、全浸膏片的制粒、提纯片的制粒。
☆考点63:干颗粒的质量要求
1.主药含量:按该片剂成品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指标成分含量应符合规定。
2.含水量:中药压片用干颗粒含水量一般为3%~5%;化学药干颗粒含水量为1%~3%,但有些品种可例外。
3.松紧度:干颗粒以手指轻捻能碎成有粗糙感的细粉为宜。颗粒过硬压片易产生麻面;疏松颗粒易碎成细粉,压片时易产生顶裂。
4.粗细度:应根据片重和片径来选择颗粒的粒度,大片可用较大或较小颗粒压片,但小片必须用较小颗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片重差异。
一般干颗粒中20~30目的粉粒以20%~40%为宜。若粗粒过多则压成的片剂重量差异大,而产生松片、裂片、边角毛缺及黏冲等现象,可能与细粉过多有关。
☆ 考点64:压片前干颗粒的处理
1.整粒:系指干颗粒再次通过筛网,使条、块状物分散成均匀干粒的操作。
2.加挥发油或挥发性药物:处方中含有的或提得的挥发油,可加于整粒时从干颗粒中筛出的部分细粉中,两者混匀后,再与其他干粒混匀。薄荷脑、冰片等挥发性固体药物,可用少量乙醇溶解后或与其他成分研磨共熔稀释后,喷雾在颗粒上混匀。
3.加崩解剂与润滑剂:崩解剂应先干燥过筛,在整粒时加入干颗粒中,充分混匀,且压片前应密闭防潮。适量的润滑剂应在整粒后筛入干颗粒中,混匀。
☆ ☆☆☆☆考点65:压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松片
(1)润湿剂或黏合剂品种不当或用量不足,致使压片物料细粉过多;含纤维、角质类、矿物类药量多,缺乏黏性或具有弹性,致使颗粒松散不易压片:可加入干燥黏合剂,或另选黏性较强的黏合剂及适当增加其用量重新制粒。
(2)颗粒过干,其弹性变形较大,压成的片子硬度差。但含水量过多,压片时易黏冲,且片剂硬度亦降低。可采用相应方法,调控颗粒中的含水量。
(3)药料中含挥发油、脂肪油等成分较多:若油为有效成分,可加适当的吸收剂吸油,也可制成微囊或包合物等。若油为无效成分,可用压榨法或脱脂法去除。
(4)制剂工艺不当:应采用新技术改进制剂工艺。
(5)压片时压力过小或车速过快,受压时间过短:可适当增大压力,减慢车速。
(6)冲头长短差异:应更换冲头。
(7)片剂露置过久:应在干燥、密闭条件下贮藏。
2.裂片:片剂受到震动或经放置后从腰间裂开称"裂片",从顶部脱落一层称"顶裂".
(1)压片物料细粉过多,或颗粒过粗、过细;原料为针、片状结晶,且结晶过大,黏合剂未进入晶体内部引起裂片。可采用与松片相同的处理方法。
(2)颗粒中油类成分较多或含纤维成分较多时:可加用吸收剂或糖粉克服。
(3)颗粒过干或药物失去结晶水过多引起裂片:可喷洒适量稀乙醇湿润。
(4)冲模不合要求:可更换冲模。
(5)压力过大,或车速过快,颗粒中空气未逸出:可调节压力或减慢车速。
3.黏冲
(1)颗粒太潮,药物易吸湿,室内温度、湿度过高均易产生黏冲。应重新干燥颗粒,车间恒温、恒湿,保持干燥。
(2)润滑剂用量不足或分布不均匀,应增加用量,并充分混合。
(3)冲模表面粗糙或有缺损,冲头刻字(线)太深,或冲头表面不洁净。应更换冲模,并擦净冲头表面。
4.片重差异超限
(1)压片颗粒粗细相差悬殊,或颗粒流动性差,致模孔中颗粒填充量不匀等,使片重差异增大。宜筛去过多的细粉,减少粗细差异,并掌握好颗粒的干湿度,或重新制粒。
(2)润滑剂用量不足或混合不匀,致压片加料时颗粒的流速不一,使填充量不等,片重差异变大。应适量增加润滑剂,并充分混匀。
(3)两侧加料器安装高度不同,或加料器堵塞,使填充颗粒的速度不一,或下冲塞模不灵活,致颗粒填充量不一。应停机检查,调整后再压片。
5.崩解时间超限
(1)崩解剂的品种、用量及加入方法不当:应调整崩解剂品种或用量,并改进加入方法。
(2)黏合剂黏性太强,用量过多:应选用适宜的黏合剂或润滑剂,并调整其用量。
(3)颗粒粗硬,或压片压力过大:应将颗粒适当破碎或适当减少压力。
(4)含胶、糖或浸膏的片子贮存温度较高或引湿后,崩解时间均会延长。应注意贮藏条件。
6.变色或表面斑点
(1)中药浸膏制成的颗粒过硬,有色颗粒松紧不匀,或润滑剂混合不匀等:原、辅料应充分混匀,并改进制粒方法。
(2)挥发油分散不匀出现油斑,应增加密闭闷吸时间,或改进加入方法。
(3)上冲油垢过多,落入颗粒产生油点:应经常擦拭机器。
☆ ☆☆☆☆考点66:包糖衣操作要点及可能发生的问题与处理办法
1.操作要点:①必须层层充分干燥。②浆粉用量适当。③干燥温度适当,温度变化符合各工序要求。包糖衣层,锅温一般控制在40℃左右,且每次加入糖浆后,应待片面略干后再吹风(35℃)至干。
2.包糖衣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与处理办法
(1)色泽不匀或花斑:原因在于有色糖浆用量过少又未混匀,包衣时干燥温度过高,糖晶析出过快致片面粗糙不平;衣层未干即打光;可溶性色素干燥过程中"迁移";中药片因受潮变色。处理方法:"加厚衣层"或"加深颜色".
(2)脱壳:原因在于片心本身不干;包衣时未及时充分干燥,水分进入片心;衣层与片剂膨胀系数不同。处理方法:除包衣片心干燥外,包糖衣时严格控制加料量和速度,注意干燥温度和程度。如发现脱壳,则洗除衣层重新包衣。
(3)片面裂纹:原因在于糖浆与滑石粉的用量不当;温度高干燥快,析出粗糖晶使片面留有裂缝;酸性药物与滑石粉中的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或糖 衣片过分干燥。处理方法:包衣时控制糖浆与滑石粉用量、干燥温度与干燥程度,使用不含碳酸盐的滑石粉,并注意贮藏温度。
(4)露边和高低不平:原因在于包衣物料用量不当,温度过高或吹风过早;片心形状不好,边缘太厚;包衣锅角度太小,片子在锅内下降速度太快,碰撞 滚动使棱角部分糖浆、滑石粉分布少。处理方法:调整用量,糖浆以均匀润湿片面为度,粉料以能在片面均匀黏附一层为宜;在片剂表面不见水分时再吹风,以免干 燥过快,甚至产生皱皮现象;调整衣锅至最佳角度;露边不严重继续包数层粉衣层,以包严为止。
(5)黏锅:原因在于糖浆过量,或搅拌不匀,锅温较低时更易发生。处理方法:包衣操作时要搅拌均匀,糖浆浓度应恒定,用量适当,锅温不宜太低。
(6)糖浆不粘锅:原因在于锅壁上蜡未除尽;操作时电炉使用过早;包衣锅安装角度太小。处理办法:洗净锅壁蜡粉;采用吹热风、电炉低温等方法,使片子和锅壁均匀升温;适当调试包衣锅角度。
(7)打不光擦不亮:原因在于片面糖晶大而粗糙;打光的片剂过干或太湿;蜡粉受潮、用量过多。处理方法:控制好包衣条件,调整衣片干湿度和蜡粉用量。
☆ ☆☆考点67:薄膜衣物料
1.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常用于水溶性薄膜包衣,高黏度者用于非水溶性薄膜包衣。欧巴代(商品名0padry)即属含有HPMC的包衣材料,有胃溶、肠溶、中药防潮及最后抛光等类型。
2.羟丙基纤维素(HPC):可溶于胃肠液中;黏性较大,多与其他薄膜衣料混合使用。乙基纤维素(EC)、甲基羟乙基纤维素(HMEC)等也可选作薄膜衣物料。
3.丙烯酸树脂Ⅳ号:为较理想的胃溶型薄膜衣材料,国外商品名为"Eudragit"有胃溶型、肠溶型、不溶型等多种型号。
4.苯乙烯-乙烯吡啶共聚物:适用于引湿性强的中药片。
5.增塑剂:常用的水溶性增塑剂有甘油、聚乙二醇、丙二醇等;非水溶性的有蓖麻油、甘油三醋酸酯、乙酰化甘油酸酯及邻苯二甲酸酯等。
☆ ☆☆☆考点68:油脂性基质
油脂性基质的特点是润滑性好、无刺激性,并能封闭皮肤表面,减少水分蒸发,促进皮肤的水合作用,对皮肤的保护及软化作用比其他基质强。
1.油脂类:常用的有豚脂、植物油、氢化植物油等。中药油膏常用麻油与蜂蜡的熔合物为基质。
2.类脂类
(1)羊毛脂:又称无水羊毛脂,因含胆甾醇、异胆甾醇与羟基胆甾醇及其酯而有较大的吸水性,由于羊毛脂的组成与皮脂分泌物相近,故可提高软膏中药物的渗透性。
(2)蜂蜡:常用于调节软膏的稠度,可作为辅助乳化剂。
3.烃类
(1)凡士林:油腻性大而吸水性较差(仅能吸水5%),故不宜用于有多量渗出液的患处。但与适量的羊毛脂、鲸蜡醇或胆甾醇等合用,可增加其吸水性。
(2)石蜡和液状石蜡:两者主要用于调节软膏稠度,液状石蜡还可用以研磨药物粉末,使易与基质混匀。
4.硅酮:俗称硅油。对皮肤无刺激性,润滑而易于涂布,不妨碍皮肤的正常功能,不污染衣物,常与油脂性基质合用制成防护性软膏,用于防止水性物质及酸、碱液等的刺激或腐蚀,亦用于乳膏剂。
☆ ☆☆☆考点69:概述
1.外用膏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制成专供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一类制剂。具有保护、润滑、局部治疗的作用,也可透过皮肤和黏膜起全身治疗作用,后者亦称经皮吸收制剂(TDDS),或经皮给药系统(TTS)。
2.外用膏剂药物的透皮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1)药物透皮吸收过程: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三个阶段。
(2)透皮吸收途径:外用膏剂透皮吸收的途径有完整表皮、毛囊、皮脂腺和汗管。其中,完整表皮是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毛囊和汗腺在透皮吸收的初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3)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①皮肤条件。②药物性质:药物必须具有适宜的油、水分配系数,即具有一定油溶性和水溶性的药物穿透作用较理想。③基质 的组成与性质:基质的pH影响弱酸性与弱碱性药物的穿透、吸收,当基质pH小于弱酸性药物的pKa或大于弱碱性药物的pKa时,这些药物的分子形式显著增 加而利于吸收。基质中添加表面活性剂、皮渗促进剂等附加剂能增加药物的穿透性,有利于吸收。④其他因素:外用膏剂中,药物的吸收还与药物浓度、应用面积、 应用次数及与皮肤接触时间等密切相关。
☆☆考点70:水溶性基质
1.纤维素衍生物:常用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等。
2.聚乙二醇(PEG):化学性质稳定,可与多数药物配伍,不易酸败和发霉,吸湿性好,可吸收分泌液,易于洗除。药物释放和渗透较快。常以适当比 例相对分子质量在300~6000的聚乙二醇相互配合,制成稠度适宜的基质使用。但本品与苯甲酸、鞣酸、苯酚等混合可使基质过度软化,可降低酚类防腐剂的 防腐能力,长期使用可致皮肤干燥。
3.卡波沫:系丙烯酸与丙烯基蔗糖交联的高分子聚合物,商品名卡波普。无毒,无刺激性,具有溶胀与凝胶特性以及增湿、润滑能力,铺展性良好,涂用 舒适,并具有透皮促进作用,尤适于脂溢性皮炎的治疗。同时也是液体药剂良好的助悬剂、增稠剂和辅助乳化剂,还可用作黏合剂、包衣材料和缓释控释材料。
4.其他:主要有海藻酸钠、甘油明胶、皂土等。
☆ 考点71:黑膏药的制备方法
黑膏药的制备流程为:药料提取(炸料)一炼油一下丹成膏一去"火毒"一摊涂。
1.药料提取:除芳香挥发性、树脂类及贵重药材,如麝香、冰片、樟脑、乳香等应研成细粉,于摊涂前加入已熔化的膏药中混匀,或摊涂后撒布于膏药表面外,余药一般采用油炸提取。
2.炼油:系将去渣后的药油于300℃左右继续加热熬炼,使油脂在高温条件下氧化、聚合、增稠的操作过程,以炼至"滴水成珠"为度。
3.下丹成膏:油丹用量比一般为500:150~200(冬少夏多),丹质不纯,用量宜酌增。膏粘手,表示太嫩,应继续加热,或补加铅丹后加热; 膏不粘手,且稠度适当,表示合格;膏发脆,表示过老,可添加适量炼油或掺人适量较嫩膏药肉调整。除经验指标外,测定软化点也是控制膏药老嫩程度的重要方 法。
4.去“火毒”:油丹化合制成的膏药若直接应用,常对局部产生刺激,轻者出现红斑、瘙痒,重者发疱、溃疡,这种刺激反应俗称“火毒”。
5.摊涂:取膏药团块置适宜的容器中,文火或水浴上热熔,60~70℃保温,加入细料药搅匀,用竹签蘸取规定量,摊涂于纸或布等裱褙材料上,折合包装,置阴凉处贮藏。
☆ ☆考点72:橡胶膏剂的基质
橡胶膏剂系指药物与橡胶等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裱背材料上制成的一种外用制剂。
1.橡胶:高弹性的高分子化合物,未经硫化的生橡胶为基质的主要原料,具有低传热性及不透气和不透水的性能。
2.增黏剂:增加膏体的黏性,以往常用松香。现多采用具有抗氧化、耐光、耐老化和抗过敏等性能的甘油松香酯、氢化松香、β-蒎烯等新型材料。
3.软化剂:常用的有凡士林、羊毛脂、液状石蜡、植物油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等亦可用作软化剂。
4.填充剂:常用氧化锌(药用规格)、锌钡白(俗称立德粉)。
☆ ☆☆☆考点73:糊剂、巴布剂与涂膜剂
1.糊剂:指含有25%以上固体粉末,具有较高稠度、较大吸水性与较少油腻性的外用糊状制剂,类似软膏剂。
2.巴布剂:指将药物或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及适宜辅料混匀后,涂布于裱背材料上制成的外用贴膏剂。
3.涂膜剂:指将药物和高分子成膜材料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制成的外用液体涂剂。
成膜材料常用聚乙烯醇缩甲乙醛、聚乙烯醇、玉米朊、火棉胶及以水为溶剂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有机溶剂可选用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等;增塑剂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丙酮或乙醇溶液等。
涂膜剂的制备,首先应选择有利成膜材料溶解的适宜溶剂。处方药物如能溶于上述溶剂中,可直接加入。中药则应先制成乙醇的提取液或其提取物的乙醇丙酮溶液,再加入成膜材料溶液中。[医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
☆ ☆考点74:栓剂的含义与特点
栓剂系指药材提取物或药粉与适宜基质混合制成供纳入肛门、阴道等腔道应用的一种固体剂型。常用的有肛门栓和阴道栓。
栓剂的特点包括:①可在腔道起润滑、抗菌、杀虫、收敛、止痛、止痒等局部作用;②药物不受胃肠道pH或酶的破坏,避免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性,药物经直肠吸收,大部分不受肝脏首过作用的破坏;③适用于不能或者不愿口服给药的患者。
☆ ☆☆☆考点75:栓剂的基质
1.基质的要求:①在室温下有适当的硬度,塞入腔道时不变形亦不碎裂,在体温下易软化、熔融或溶解;②与主药无配伍禁忌,无毒性、无过敏性、对黏 膜无刺激性,不影响主药的含量测定;③熔点与凝固点相距较近,具润湿与乳化能力,水值较高,能混入较多的水;④在贮藏过程中不易霉变,且理化性质稳定等。
2.基质的种类
(1)油脂性基质:可可豆脂(具有同质多晶性,当加热至36℃后再凝固而形成大量的α、γ晶型,使熔点仅为24℃,以致难于成型和包装)和半合成、全合成脂肪酸甘油酯类。
(2)水溶性及亲水性基质:甘油明胶和聚乙二醇(PEG)、聚氧乙烯硬脂酸酯类、泊洛沙姆。
☆ ☆☆☆考点76:栓剂的制备
1.药物处理及加入方法
(1)不溶性药物:一般应粉碎成细粉,过6号筛,再与基质混匀。
(2)油溶性药物:若药物用量大而降低基质的熔点或使栓剂过软,可加适量蜂蜡、鲸蜡调节。
(3)水溶性药物:中药水提浓缩液,可直接与已熔化的水溶性基质混匀;或将提取浓缩液制成干浸膏粉,直接与已熔化的油脂性基质混匀。
2.润滑剂与置换值
(1)润滑剂:油脂性基质的栓剂常用肥皂、甘油各1份与90%乙醇5份制成的醇溶液。水溶性或亲水性基质的栓剂则用油性润滑剂,如液状石蜡、植物油等。
(2)置换值: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之比值称为置换值(价)。置换值(f)的计算公式为:f=W/[G-(M-W)].制备每粒栓剂所需基质的理论用量(X)为:X=G-W/f
3.栓剂的制法:一般有搓捏法、冷压法及热熔法3种,可按基质的不同来选择。其中,热熔法应用最广泛,油脂性基质及水溶性基质的栓剂均可用此法制 备。首先将模具洗净、擦干,用润滑剂少许涂布于模具内壁。将计算量的基质在水浴上加热使熔融,然后按药物性质以不同方法加入药物,混合均匀,一次性注入模 具至溢出模口,放冷,待完全凝固后,用刀切去溢出部分,脱模即得。[医学 教育网 搜集 整理]
☆ ☆考点77:栓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1.栓剂的质量要求:药物与基质应混合均匀,外形应完整光滑,应有适宜的硬度,不起霜,不变色。
2.栓剂的质量检查:按现行《中国药典》(一部)附录栓剂项下规定的重量差异、融变时限等项目检查,应符合规定。其中,油脂性基质栓应在30min内全部融化、软化,或触压时无硬心;水溶性基质栓应在60min内全部溶解。
☆☆考点78:注射剂的含义、特点及分类
1.含义:中药注射剂系指从药材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人体内的灭菌溶液或乳状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2.特点
(1)优点:①药效迅速,作用可靠;②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③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④可以产生局部定位或延长药效的作用,有些注射液可以用于疾病诊断。
(2)缺点:①使用不便且注射时疼痛,使用不当有一定危险性;②制备过程比较复杂,制剂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
3.注射剂的分类:按分散系统分,注射剂可分为溶液型注射剂、注射用无菌粉末、混悬型注射剂和乳浊型注射剂等。根据临床用药需要,注射剂的给药途径主要有静脉注射、脊椎腔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等。
☆ 考点79:热原的基本性质及污染途径
1.基本性质
(1)耐热性:在通常的灭菌条件下,热原往往不能被破坏,一般采用180℃,3~4h:250℃,30~45min或650℃,1min可彻底破坏热原。
(2)滤过性:热原直径约为1~5nm,可通过一般滤器,甚至是微孔滤膜,孔径小于1nm的超滤膜可除去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热原。
(3)水溶性:热原可溶于水,其浓缩的水溶液带有乳光。
(4)不挥发性:热原具有不挥发性,但可溶于水蒸气所夹带的雾滴而带入蒸馏水中,因此,蒸馏水器上附有隔沫装置。
(5)被吸附性:热原可以被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石棉板等吸附。[医学 教育网 搜集 整理]
(6)其他:热原能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超声波等破坏。
2.污染热原的途径:包括从溶剂中带入;从原辅料中带入;从容器、用具、管道与设备中带入;制备过程中污染;从输液器中带入。
☆ ☆☆考点80:注射用水、灭菌注射用水及纯化水的概念及应用
注射用水系指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制药用水,可作为配制注射剂的溶剂或稀释剂,静脉用脂肪乳剂的水相及注射用容器的精洗,亦可作为滴眼剂配制的溶剂。
灭菌注射用水为注射用水经过灭菌所得的制药用水,主要用作注射用无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剂的稀释剂。
纯化水系指原水经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宜方法制成的制药用水,常用作中药注射剂、滴眼剂等灭菌制剂制备时药材的提取溶剂;口服、 外用制剂配制用溶剂或稀释剂;非灭菌制剂用器具的精洗用水。必要时亦用作非灭菌制剂用药材的提取溶剂。纯化水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与稀释。
☆ ☆考点81:注射用非水溶剂-注射用大豆油
1.质量要求:注射用大豆油应为淡黄色的澄清液体,无臭或几乎无臭,相对密度0.916~0.922,折光率为1.472~1.476,酸值不大 于0.1,皂化值为188~195,碘值为126~140.酸值的高低说明了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多少,反映出油的酸败程度。皂化值反映了油中游离脂肪酸和结 合成酯的脂肪酸的总量,标示着油的种类和纯度。碘值反映了油中不饱和键的多少,碘值高,则油中不饱和键多,易氧化,不适合注射用。
2.注射用油的精制:植物油的精制过程为:中和脱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保温搅拌,至油皂分开)-脱色除臭(加活性白陶土或活性炭保温搅拌,滤过至油液完全澄清)-灭菌(150℃干热灭菌1~2h),并放冷至适宜温度。
☆ ☆☆☆考点82:中药注射用中间体的制备
有效成分为半成品的中药注射剂,其纯度应达到90%以上;以有效部位制备的中药注射剂,在测定总固体量(mg/ml)基础上,要求所测定有效部位 的含量应不低于总固体量的70%,静脉用不低于85%;以净药材制备的中药注射剂,在测定总固体量(mg/ml)基础上,要求所测成分的总含量应不低于总 固体量的20%,静脉用不低于25%.
根据中药所含有效成分的性质,中药注射用原料的提取和纯化主要有以下方法:①蒸馏法;②水醇法和醇水法;③萃取法;④酸碱沉淀法;⑤大孔树脂吸附法;⑥超滤法。常采用的去除鞣质的方法有:①改良明胶法(胶醇法)。②醇溶液调pH值法。③聚酰胺吸附法。
☆ ☆☆☆☆考点83:注射剂附加剂的选择
1.增加主药溶解度的附加剂:除另有规定外,供静脉用的注射液,慎用增溶剂;椎管注射用的注射液,不得添加增溶剂。
2.帮助主药混悬或乳化的附加剂:常用的助悬剂有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等;乳化剂有卵磷脂、普朗尼克F-68等。
3.防止主药氧化的附加剂:①抗氧剂,如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等;②金属离子络合剂,如依地酸二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等;③惰性气体,如N2或CO2.
4.调节pH的附加剂:一般注射液pH允许在4~9,大量输入的注射液pH应近中性。
5.抑制微生物增殖的附加剂:常用的抑菌剂为苯甲醇、三氯叔丁醇等。除另有规定外,供静脉用的注射液、椎管注射用的注射液,均不得添加抑菌剂。
6.减轻疼痛与刺激的附加剂:常用的有苯甲醇、盐酸普鲁卡因。
7.调节渗透压的附加剂:凡与血浆、泪液具有相同渗透压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大量注入低渗溶液,可导致溶血,因此大容量注射液应调节其渗透压。常用的渗透压调节剂有氯化钠、葡萄糖等。
(1)冰点降低数据法:血浆的冰点为-0.52℃,因此冰点降低为-0.52℃的溶液即与血浆等渗。
(2)氯化钠等渗当量法:氯化钠等渗当量系指1g药物相当于具有相同等渗效应的氯化钠的克数,通常用E表示。
(3)溶血测定法:按冰点降低数据法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计算出的等渗溶液,可能会出现溶血现象。这是因为红细胞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半透膜,有些药物 可以自由透过红细胞膜而产生溶血现象,这就需要注射液与红细胞膜的张力相等,才不会产生溶血现象。0.9%氯化钠溶液既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溶血法测 得的等渗溶液即为等张溶液。
☆☆考点84:注射剂容器的选择与处理
1.注射剂容器的种类:按质地材料分为玻璃容器和塑料容器。按盛装剂量分为单剂量、多剂量和大剂量容器。
2.注射剂容器的质量要求:①无色透明,不得有气泡、麻点与沙粒;②应具有低的膨胀系数和优良的耐热性;③熔点较低;④要有足够的物理强度;⑤应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
3.安瓿的质量检查:应用前必须经外观、清洁度、耐热、耐酸、耐碱性等检查,合格品经处理后,方能使用。
4.安瓿的处理工序为:切割一圆口一灌水蒸煮一洗涤一干燥与灭菌。用于无菌操作或低温灭菌的安瓿需在200℃以上干热灭菌45min、180℃干热灭菌1.5h、170℃干热灭菌2h,以杀灭微生物和破坏热原。
☆ 考点85: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静脉注射液和静脉滴注液是供静脉给药的无菌水溶液或以水为连续相的无菌乳剂。静脉注射液除可供静脉推注外,一般可加入适当的输液或注射溶剂中供静 脉滴注。本类型除应符合注射剂的一般要求外,还应无菌、无热原,草酸盐、钾离子、不溶性微粒检查和溶血试验等应符合规定,并尽可能与血液等渗。静脉注射用 乳剂分散球粒大小绝大多数(80%)应在1/m以下,不得有大于5/m的球粒,应能耐受热压灭菌,贮存期间稳定,不得用于椎管注射。
供直接分装成注射用无菌粉末的原料应无菌。用冷冻干燥法制备者,其药液应无菌,灌装时装量差异应控制在±4%以内。供静脉注射用的应无菌、无热原,草酸盐、钾离子、不溶性微粒检查和溶血试验等应符合规定。标签上应有用前配置方法说明。
☆☆☆☆考点86:滴眼剂常用的附加剂
1.pH调节剂:常用的pH调节剂有磷酸盐缓冲液、硼酸缓冲液等。
2.渗透压调节剂:常用的渗透压调节剂有氯化钠、硼酸、葡萄糖等。
3.抑菌剂滴眼剂:是多剂量外用制剂,因此制剂中应加入作用迅速有效的抑菌剂。常用抑菌剂有硝酸苯汞、硫柳汞、苯扎氯铵、苯乙醇、三氯叔丁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与对羟基苯甲酸丙酯混合物等。
4.黏度调节剂:常用的黏度调节剂是甲基纤维素,其他如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等亦可选用。
5.其他附加剂:根据主药性质和制备需要,还可加入抗氧剂、增溶剂、助溶剂等。
☆ 考点87:气雾剂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气雾剂系指药材提取物或药材细粉与适宜的抛射剂装于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严封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产生的压力将内容物呈雾状或其他形态喷出的制剂。供呼吸道、腔道、皮肤用,起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2.特点:①具有速效和定位作用。药物呈细小雾滴能直达作用部位,局部浓度高,药物分布均匀,奏效迅速。②制剂的稳定性高。药物装在密闭不透明的 容器中,不易被微生物污染,且能避免与空气、水分和光线接触,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③给药剂量准确,副作用较小。④无局部用药的刺激性。
3.分类:按分散系统可分为溶液型气雾剂、混悬型气雾剂(粉末气雾剂)、乳剂型气雾剂(泡沫气雾剂);按相的组成可分为二相气雾剂、三相气雾剂;按医疗用途可分为呼吸道吸入气雾剂、皮肤和黏膜用气雾剂和空间消毒气雾剂。
☆ ☆☆考点88:吸入气雾剂的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吸入气雾剂给药时,药物以雾状吸入可直接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但肺泡是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影响吸入气雾剂中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有:①药物的脂溶 性及分子大小。吸入给药时的吸收速度与药物的脂溶性成正比,与药物的分子大小成反比。②吸入气雾剂雾滴的粒径大小。气雾剂雾滴的大小,影响其在呼吸道不同 部位的沉积,一般起局部作用,
粒子以3~10?m大小为宜;而发挥全身作用,粒径应在0.5~1/m之间。雾滴过粗,药物易沉着在口腔、咽部及呼吸器官的各部位腔道中;粒子过小,雾滴在肺泡部位的沉积减少,反而影响吸收。
☆ ☆☆☆考点89:气雾剂的组成
气雾剂由药物与附加剂、抛射剂、耐压容器和阀门系统组成。雾滴的大小取决于抛射剂的类型、用量、阀门和揿钮的类型以及药液的黏度等。
1.药物与附加剂
(1)药物:中药气雾剂中的药物可以是中药材经提取分离获得的总提取物、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或将中药材制成微粉。
(2)附加剂:根据气雾剂的不同类型和药物的理化性质,选择适宜的附加剂。常用的附加剂有潜溶剂(如乙醇、丙二醇等)、乳化剂(如硬脂酸三乙醇胺皂)、助悬剂(如司盘类、月桂醇等)、抗氧剂(如维生素C、亚硫酸钠等)、防腐剂(如尼泊金乙酯等)。
2.抛射剂:是喷射药物的动力,一般可分为氟氯烷烃、碳氢化合物和压缩气体3类。
(1)氟氯烷烃类:又称氟里昂,常用的有三氯一氟甲烷(F11)、二氯二氟甲烷(F12)、二氯四氟乙烷(F114)等。
(2)碳氢化合物和压缩气体:如丙烷、异丁烷、正丁烷以及压缩惰性气体(N2、CO2)等。
3.耐压容器:用于盛装药物、抛射剂和附加剂。
4.阀门系统:是调节药物和抛射剂从容器中流出量及速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密程度直接影响气雾剂给药剂量的准确性。
(1)普通阀门:关键部位是阀门杆。
(2)定量阀门:定量室或定量小杯的容积决定了每次用药的剂量。
☆☆☆考点90:气雾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1.气雾剂的质量要求:配制时应在洁净避菌的环境下进行,并及时灌封于灭菌的洁净干燥容器中,同时可按照药材提取物或药物的性质加入适宜的溶剂、 抗氧剂、表面活性剂或其他附加剂,各种附加剂对呼吸道、皮肤或黏膜应无刺激性。溶液型气雾剂的药液应澄清,乳剂型气雾剂液滴在液体介质中应均匀分散,混悬 型气雾剂应将药物制成细粉和附加剂充分混匀、研细,制成稳定的混悬液。在制备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水分,以免影响其稳定性。吸入气雾剂的药粉粒径应控制在 10/m以下,大多数应为5/m左右,一般不使用药材细粉。气雾剂应贮藏在阴凉干燥处,应避免曝晒、受热、敲打、撞击。
2.气雾剂的质量检查:非定量阀门气雾剂应做喷射速率和喷出总量检查。定量阀门气雾剂应做每瓶总揿次、每揿喷量或每揿主药含量检查,检查每揿主药含量的品种,不再进行每揿喷量检查。吸入用混悬型气雾剂应做粒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