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分期治疗原发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发病第1、2周采用大秦艽汤合牵正散加减治疗,第3、4周采用补阳还五汤合五藤饮加减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达99.9%.结论 分期治疗原发性周围性面瘫疗效非常满意。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分期治疗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最常见的面肌麻痹,表现为同侧面所有表情肌的弛缓性瘫痪,而原发性周围性面瘫最常见。由于许多患者不愿意接受针灸治疗,而且观察部分患者针灸后反而恢复时间延长,因此笔者2003年1月~2006年9月通过分期治疗此病56例,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6例均来自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门诊,年龄最小9岁,最大72岁,平均39岁;病程最短6 h,最长1周。其中48例有受风病史,其余无明显诱因。全部病例均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
1.2 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全国高等医药学校教材《耳鼻咽喉科学》第5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即病侧面部表情运动丧失,额纹消失,不能皱眉与闭目,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歪斜,讲话、微笑或露齿动作更加明显,鼓腮漏气、进食或漱口有口角漏液现象。
1.3 治疗方法 发病第1、2周给予祛风化痰,养血通络,方用大秦艽汤合牵正散加减:秦艽18 g,独活10 g,羌活10 g,防风10 g,川芎10 g,白芷10 g,细辛6 g,生地10 g,熟地10 g,当归10 g,白芍10 g,黄芩10 g,甘草6 g,白附子10 g,白僵蚕10 g,全蝎6 g,同时嘱患者在患侧口嚼口香糖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发病后第3、4周给予益气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合五藤饮加减:黄芪30 g,当归10 g,熟地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地龙10 g,忍冬藤20 g,络石藤20 g,海风藤20 g,鸡血藤30 g,青风藤10 g,儿童酌情减量。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闭眼、鼓腮、露齿动作完全对称正常;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闭眼、鼓腮、露齿动作有所改善;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56例经4周的治疗,其中治愈38例,占67.8%;好转18例,占32.1%;未愈1例,占0.2%,总有效率为99.9%.经过3个月的随访,好转18例已全部治愈;未愈1例的面神经功能已达到了Ⅳ级。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39岁。2006年8月17日初诊。主诉:饮酒后开窗睡觉,早晨自觉右侧面部不适,漱口时右侧口角流水,下午逐渐加重。专科检查:右侧面部表情运动丧失,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完成皱眉、闭目、鼓腮、吹口哨动作,乳突无压痛。诊断为原发性周围性面瘫。治以祛风化痰,养血通络,方用大秦艽汤含牵正散加减:秦艽18 g,独活10 g,羌活10 g,防风10 g,川芎10 g,白芷10 g,细辛6 g,生地10 g,熟地10 g,当归10 g,白芍10 g,甘草10 g,白附子10 g,白僵蚕10 g,全蝎6 g,每日1剂,连服2周,并嘱右侧口嚼口香糖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两周后复诊,面神经功能恢复至Ⅲ级,再予益气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合五藤饮加减:黄芪30 g,当归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地龙10 g,熟地10 g,忍冬藤20 g,络石藤20 g,海风藤20 g,鸡血藤30 g,青风藤10 g,丝瓜络10 g,每日1剂,连服2周。继续口嚼口香糖加强康复训练。第4周后复查,面神经功能恢复至Ⅰ级。
4 体会
原发性周围性面瘫属中医学“中经络”、“口眼歪斜”范畴,是因正气先虚,风邪挟寒、湿、乘虚入中,气血痹阻,络道不通所致。发病初期,邪盛正虚,应祛邪为主,养血为辅。方中秦艽、独活、羌活、防风、白芷、细辛、白附子、白僵蚕、全蝎祛风化痰通络,四物汤养血活血,使祛邪而不伤正。发病后期,邪气渐祛除,络道渐舒通,应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方中黄芪、当归、生地、补脾胃之气血,桃仁、红花、地龙、川芎合五藤饮活血通络。分期治疗,主次分明,即祛邪,又养血益气,还能活血通络,即防辛燥太过,又防滋腻恋邪,加之口嚼口香糖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因而临床能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挟邪不同,可辨证加减治疗,活血通络贯穿始终,面神经康复训练自始而终。待面神经功能恢复至Ⅲ级,可以停药,通过加强康复训练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