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中药/药学理论 > 辅导精华 > 正文

2007年执业药师考试考点汇总与解析-中药化学(2)

  ☆ ☆考点1: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 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功能活动。这种五脏一体观,正是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封闭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 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方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人体的 经络系统将全身上下内外、脏腑组织、肢体官窍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产生相应的反应。

  ☆ ☆考点2: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 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考点3: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 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于中医学领域,把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 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阳双方相互制约和消长的结果,达到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

  ☆考点4: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之间的这种互相依存关系,称之为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就人体而言,不仅仅体现于机体和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且还体现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二者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保证了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考点5: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阴阳学说认为,事物对立的双方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同时在一定 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事物就是在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绝对的消长和相对的平衡之中生化不息。

  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为:此消彼长,包括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此长彼消,包括阳长阴消和阴长阳消。

  ☆ 考点6: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尽管疾病的病理变化复杂多变,但均可以用"阴阳失调","阴胜则寒,阳胜则 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来概括说明。机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以致最后出现"阴阳两 虚".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表现,还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也可以转化为阳证。

  ☆ ☆☆☆考点7: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治疗时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阳盛则热属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 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阴盛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因二者均为实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即"实 则泻之".若其相对一方出现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o至真要大论》王冰注)的方法,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 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素问o至真要大论》王冰注)的方法,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阳虚所生的阴寒。

  2.归纳药物的性能:药性主要是指寒、热、温、凉,又称"四气".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 ☆☆☆考点8:五行的特性

  1.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4.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 ☆☆☆☆考点9: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运用推演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至其他相关的事物,以得知这些事物的五行属性。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 "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 "耳"、"二阴"亦属于水。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如下表:

  ☆ ☆☆☆☆考点10:相生与相克

  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作"母子" 关系。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为土。这样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 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即是"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再以火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为金;由于水克火,故"克我"者为水。

  ☆ ☆考点11:相乘与相侮

  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关系遭到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 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过度克制反应。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 "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别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反侮(即反克),称作"木侮金", 这是发生反侮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虚弱,不仅不能对木进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称作"金虚木侮".

  ☆ ☆☆☆☆考点12:五行学说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等。

  从他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为心病传肺(火乘金)。

  ☆ ☆☆☆考点13:五行学说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1.确定治疗原则:根据相生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补母泻子"法,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补母,是针对 具有母子关系的虚证而治疗的,如肝虚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泻子,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实证而治疗的,如肝实泻心,因为心为肝之 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扶弱"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过而乘脾土,肝木太过为 强,必须泻之,脾土为弱,必须补之。

  2.制定治疗方法: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证;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适用于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证;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精神疗法方面,利用情志之间的五行克制作用,来调节异常情志变化,恢复其正常的情志活动。如悲可以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的缘故。

  ☆ ☆☆☆考点14:心

  心的生理功能: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并且与舌、面等有联系。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心主血脉,主要指心脏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心脏的正常搏动,有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从而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

  2.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动: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即是指心有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病理上两者互为影响。血虚、血热等,常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心神不安,也可引起血行不畅。

  ☆ ☆☆☆☆考点15:肺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居胸腔,左右各 一,上接气管、喉咙,与鼻相通。在诸脏腑中,肺位最高,故称"华盖".由于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1.主气、司呼吸:是指肺具有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作用。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相合生成宗气,贯心脉以行心血。肺主气不仅能辅心行血,而且主持和调节了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之气,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

  2.主宣发与肃降: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发散的生理功能。一是通过肺的宣发,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 微布散周身,外达于皮毛。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肺主肃降,指肺具有排出肺内各种异物,使呼吸道通畅,呼吸平 稳,从而保持肺脏清虚之性的功能。

  3.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是指肺气宣发和肃降对于体内津液代谢具有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朝百脉是说全身的血液,都通 过经脉而聚会于肺内,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所以,血液的正常循行,亦有赖于肺气的正常敷布和调节。

  ☆ ☆☆☆考点16:脾

  脾位于中焦,在横膈之下。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与胃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而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于脾胃,故脾和胃相为表里。

  1.主运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其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

  2.脾气主升: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功能是以向上升散为其特点,主要包括脾主升清和脾主升提。

  3.主统血: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溢出脉外。

  ☆ ☆☆☆考点17:肝

  肝位于上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并且与筋、目等有密切联系。肝与胆,不仅是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胆之间,而且肝与胆本身也直接相连,而为表里。

  1.主疏泄: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泄、条达、升发等综合生理功能。[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理]

  (1)调畅情志活动,是神的表现之一。

  (2)促进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即能调畅脾胃气机,使脾胃之气维持正常的升清降浊功能,又能促进胆液的生成与排泄。

  (3)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

  2.主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肝内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的阳 气升腾,勿使过亢,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肝的藏血,也有防止出血的重要作用。还包含着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起 着主要的作用。

  ☆ ☆☆☆☆考点18:肾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腰为肾之府。肾在脏腑系统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脏器,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主骨生髓,又主纳气,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有关。肾与膀胱相为表里。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1)主生长、发育:幼年时期,肾中精气开始充盛,人体生长发育迅速,更换乳牙,头发亦逐渐茂盛;随着年龄的增长,肾中精气逐步旺盛,身体日益健 壮,筋骨坚强,精神饱满,肌肉强壮,牙齿坚固,头发黑亮;待到老年,肾中精气逐渐衰减,人体逐渐衰老,不但生殖机能丧失,而且头发斑白,牙齿动摇,耳聋失 聪,面憔无华。

  (2)主生殖: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殖功能主要与肾有关。一方面肾能藏精,肾精是人体胚胎发育的基本物质,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肾精 能化生"天癸".所谓"天癸",是一种能够促使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质,由先天之精所化,在后天之精的滋养下成熟。随着"天癸"的发生、发展和衰减,人体的生 殖器官和生殖功能出现发育、成熟及衰退的同步变化。

  2.主水液: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3.主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从而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由肾摄纳,才能使人体的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

  4.濡养温煦脏腑:肾中除藏有精气外,还有肾阴、肾阳。肾阴,对机体各组织器官起着滋养和濡润作用;肾阳,对机体各组织器官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 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脏腑阴阳的相对平衡,是各脏阴阳的根本。所以,肾阴、肾阳又称为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

  ☆ ☆☆☆考点19:五体

  1.脉:心主脉,是指心脏与脉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筋:肝主筋,是指肝与筋的关系特别密切。

  3.肌肉:脾主肌肉,是指肌肉的营养来自脾所吸收转输的水谷精微。脾主四肢,因四肢的营养来源于脾。

  4.皮肤:是一身之表,被覆在人体的表面,直接和外界环境相接触,与肺相连。

  5.骨:肾主骨,是说骨的生长发育及其功能的发挥,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充养。

  ☆ ☆☆☆考点20:五官九窍

  1.舌:心开窍于舌,舌具有搅拌食物,参与言语、辨别五味等功能。

  2.目:又称"精明",是视觉器官。肝开窍于目。

  3.口:口腔,包括齿龈、舌、腭垂(悬雍垂)等。脾开窍于口,主要是指脾的运化功能强健与否,可以反映于口味食欲是否正常。

  4.鼻:是气体的通道,又是嗅觉器官。肺开窍于鼻,又主喉,主要是指肺司呼吸,其气与鼻、喉息息相通。

  5.耳:主要功能是管听觉,也参与人体的平衡功能。肾"在窍为耳",主要指耳的听觉功能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

  6.二阴:即前阴和后阴。前阴指外生殖器(包括尿道),后阴指肛门。前阴与排尿和生殖功能有关,后阴与排便功能有关。肾开窍于二阴。

  ☆☆☆☆考点21:五脏外华

  1.心其华在面:心主血脉,面部的血脉较为丰富,凡心血充足,则面部红润光泽;如心血不足,则面色白而无华。

  2.肝其华在爪: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爪为筋之余。筋与爪都为肝所主。爪甲依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甚则变形脆裂。

  3.脾其华在唇:唇,口唇。"唇四白",即指唇四周的白肉。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功能强健与否,可反映于口唇。如脾运强健,口唇见色泽红润,脾运失健,口唇见萎黄不泽。

  4.肺其华在毛:毛,指附于皮肤上的毫毛。肺主皮毛,是说毫毛的色泽与肺相关。毫毛的营养,亦来源于肺宣发的卫气和津液,故肺气肺阴充足,则毫毛光泽,若肺的气阴不足,可见毫毛萎黄。

  5.肾其华在发:发,即头发。肾藏精,头发依赖于肾精的充养。青壮年时,由于肾精充盈,则发长而光泽;老年人的肾精虚弱,头发多花白或脱落。

  ☆ 考点22:小肠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小肠与心有经脉相互络属,故小肠与心相为表里。

  1.主受盛和化物:小肠的受盛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说明小肠为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之盛器。二是指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必须在小肠内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利于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

  2.泌别清浊: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二是将水谷精微吸 收,并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三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使无用的水液渗入于膀胱。故又称"小肠主液"。[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理 ]

  ☆ ☆☆考点23:三焦

  三焦亦为六腑之一。因为在人体十二脏腑中,唯它最大,故又有"孤府"之称。

  1.在整体方面的功能:可概括为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为通行元气、疏通水道,水液运行之通路。

  2.在局部方面的功能

  (1)上焦: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将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滋养全身脏腑组织。故"上焦如雾",主气的升发和宣散。

  (2)中焦: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以"泌糟粕,蒸津液"为主,为升降之枢。故"中焦如沤",为气血生化之源。

  (3)下焦:其生理功能以向外排出糟粕和水液为主,故谓"下焦如渎".

  ☆ ☆☆☆考点24:五脏之间的主要关系

  1.心与肺的关系:心主行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所以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心主血,脾统血,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方面。

  3.心与肝的关系:心主血,肝藏血。故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与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血液生化于脾,贮藏于肝,通过心而运行于全身。心行血 功能正常,肝有所藏;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血液的运行也就失常。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 相关。

  4.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及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古人称这种关系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5.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6.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机的调节方面。

  7.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津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8.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方面。

  9.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等方面。

  10.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先天后天的相互滋养方面。

  ☆ ☆考点25:气的生成

  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生成,一是禀受于父母先天之精气;二是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简称"谷气";三是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

  先天之精气,依赖于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先天精气的生理作用;水谷之精气,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才能从饮食水谷中化生;自然界的清 气,则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才能吸入人体。因此,气的来源与化生,除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营养,以及自然环境等状况有关外,还与肾、脾胃、肺等脏腑的生理 功能密切相关。

  ☆☆☆☆☆考点26: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气是活动能力极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人体生长发育,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经气的运行,血液在脉管内的循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能起激发和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正常体温的恒定,也是靠气来调节和维持的;各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等,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进 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之所以能保持液态在体内不停地运行,除依赖于气的推动外,也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方不致凝聚,所以古人说"血得温则行,得寒则 凝".

  3.防御作用:主要表现在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故《素问o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4.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对于精、血、津液等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并能维护脏腑器官各自位置的相对稳定。具体表现在:固摄血液,即维持 血液在脉管内循行,防止溢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正常物质分泌和排泄,防止其无故外泄和流失,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相对平衡;维持 脏腑器官位置的稳定,使之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脏腑之间功能的相互协调;维持胎儿在胞宫内的安定和正常发育等。

  5.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具体地说,即是指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 考点27:气的运行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虽然不同的气,有不同的运动形式,但"升降出入"则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的各脏腑器官都在进行着升降出入的活动,如肺主呼吸,有出有入,有宣有降;肺主呼气(出),肾主纳气(入);心火下降,肾水升腾;以及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等。

  ☆ ☆☆☆考点28:气的分类

  1.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推动 和促进着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着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2.宗气:是指积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又称"膻中".宗气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生成的水谷精 气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而生成。故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功能,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盛衰有 关。

  3.营气:又称"荣气".主要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运行于全身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气的生理功能,有营养人体和化生血液两方面。

  4.卫气:又称"卫阳".主要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运行于脉外。卫气的生理功能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 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人体卫外功能的强弱,以及能否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同卫气的功能活动是否正常有着密切关系。

  ☆☆考点29:血的功能

  血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由于血液仅存在于脉管之中,所以称"脉为血之府".血由心所主,藏于肝,统于脾,循行于脉中,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濡养作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血的主要功能是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营气和津液是血的主要成分。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运行不息,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血又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而协调,均有赖于血气的充盛和血液运行的调和与流利。所以,如果血 虚、血热或血液运行失常,则可发生精神衰退、健忘、多梦、失眠、烦躁,甚至神志恍惚,惊悸不安,以及谵妄、昏迷等神志失常的多种病变。

  ☆ 考点30: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则称为液。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是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而输布于全身。

  肺"通调水道",即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于全身体表,以发挥津液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津液经过气化形成汗液而排出体外。又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将津液输送到肾和膀胱,最后化为尿液而排出体外。

  脾对津液的输布作用,是将津液输布到全身以滋润和灌溉各组织器官以及津液上输于肺,然后由肺再宣发到全身。

  肾对于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宰作用。

  因此,津液的生成,依赖于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功能;津液的输布,则依靠脾的"散精"和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津液的排泄则主要通过汗液、尿液和呼 气的形式而实现;津液在体内的升降出入,则是在肾的气化蒸腾作用下,以三焦为通道,随着气的升降出入,布散于全身而环流不息。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执业药师-无忧实验班

学霸同款好课

880起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