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执业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血栓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1.血栓概念

  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析出、粘集、凝固成为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2.血栓形成的条件

  (1)心血管内膜损伤。首先,由于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可激活第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其次,损伤的内膜能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此外,损伤内膜粗糙不平,有利于血小板粘集,也可导致血栓形成。

  (2)血流状态的改变。

  ①血流缓慢。血流缓慢时,轴流中的血小板进入边流,易与血管壁接触而沉积;此外,血流缓慢时局部粘集的血小板和形成的凝血因子不易被稀释和冲走,有利于血栓形成。

  ②涡流形成。涡流的冲击力可使受损的内皮细胞脱落,暴露内皮下胶原纤维,并因离心力的作用使血小板靠边和聚积而形成血栓。

  (3)血液凝固性增高。指血小板、凝血因子的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降低。如大面积烧伤、失水过多等使血液浓缩;大手术、创伤可引起代偿性血小板增多,这些新生的、幼稚的血小板黏性较大,易于粘集;此外,肿瘤坏死、胎盘早期剥离等可使组织因子释放入血而致血液凝固性增高。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