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1)诱因。常见的诱因有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创伤、手术、妊娠和分娩等,有时可无明显诱因。
(2)临床表现。早期呈糖尿病症状加重,随后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大、呼气中有烂苹果味。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明显失水,尿量减少,血压下降,意识模糊,嗜睡以至昏迷。实验室检查尿糖、尿酮体均强阳性。血糖明显升高,多数为16.7~33.3mmol/L(300~600mg/dl)。血酮体定量检查多在4.8mmol/L(50mg/dl)以上。CO2结合力降低,轻者约13.5~18.0mmol/L,重者在9.0mmol/L以下,血pH<7.35.血钾、血钠、血氯降低,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
(3)治疗。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立即抢救,根据以下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①输液:立即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溶液,如无心功能不全,开始2~4h内输1000~2000ml,以后根据血压、心率、尿量、外周循环状态决定补液量及速度,一般每4~6小时输1000ml,第1个24h总输液量约4000~5000ml,严重失水者可达6000~8000ml.当血糖降至13.9mmol/L(250mg/dl)左右时,应改输5%葡萄糖液。②胰岛素治疗: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方案,抽血送各种生化测定后,立即静脉推注短效胰岛素10~20U,随后将普通胰岛素加入输液(生理盐水)中按4~6U/h输注。治疗过程中,每1~2h检测尿糖、尿酮,每2~4h检测血糖、钾、钠等。当血糖降至13.9mmol/L(250mg/dl)时,改输5%葡萄糖液,并加入胰岛素,可按每3~4g葡萄糖加1U胰岛素或2~4U/h输注。尿酮体消失后,根据病人病情及进食情况,逐渐恢复规则的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③纠正酸中毒:轻者不必补碱。重症者如血pH<7.1,血碳酸氢根<5mmol(相当于CO2结合力4.5~6.7mmol/L),可少量补充等渗碳酸氢钠,应注意如补碱过多或过快有加重细胞缺氧,诱发脑水肿的危险。④纠正电解质紊乱:经输液及胰岛素治疗后,血钾常明显下降,应注意补钾。⑤去除诱因和防治并发症:包括抗感染,抗休克,防止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肾功能衰竭和脑水肿等。如无特殊情况,应鼓励病人进食。
2.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
(1)诱因。常见诱因有感染、急性胃肠炎、胰腺炎、脑血管意外、严重肾疾患、血液或腹膜透析、静脉内高营养、不合理限制水分以及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噻嗪类利尿药等。
(2)临床表现。多见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多数病人无糖尿病史或仅有轻度糖尿病症状。起病时有多尿、多饮,但多食不明显。以后失水情况逐渐加重,逐渐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幻觉、定向障碍、偏盲、上肢拍击样粗震颤、癫痫样抽搐,终至昏迷。实验室检查突出表现为血糖明显增高,常在33.3mmol/L(600mg/dl)以上,通常为33.3~66.6mmol/L(600~1200g/dl),血钠升高可达155mmol/L,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血浆渗透压显著增高,一般在350mOsm/L以上。尿糖强阳性,但无酮症或较轻。
(3)治疗。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处理大致相同。嘱病人饮水或胃管给水,可先输生理盐水1000~2000ml后再根据血钠和渗透压结果决定,如血浆渗透压仍>350mmol/L,血钠>155mmol/L,可考虑输少量0.45%氯化钠,但有诱发脑水肿及溶血可能。当渗透压降至330mmol/L时,应改输等渗溶液。胰岛素用法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积极治疗诱发病和各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