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临床类型
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可分为三种临床类型: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1.热射病:乃高温(如直接日晒-"日射病"、过量热辐射)或机体产热过多引起的体内蓄热、体温升高及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这是最严重的一类中暑性疾病。典型表现为急骤高热,肛温常在41℃以上,皮肤干燥、灼热而无汗。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有肝、肾功能异常。
2.热痉挛:表现为全身肌肉痉挛及剧烈疼痛,尤以腓肠肌为明显,患者神志清醒,体温亦多正常。
3.热衰竭:乃高温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大量失水所导致的循环血量减少、颅内供血不足表现,体温多不高,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
二、诊断及分级标准
可依据《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41-2002)进行诊断。
三、防治措施
1.预防:防止或减少工人直接日晒或在热源附近工作,高温作业工人应配备防护衣帽及眼镜等,工作时间应供应充足高温饮料及营养,并保证高温作业工人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
2.治疗:尽快脱离高温环境,体温过高者给予物理降温。如全身冷敷加电扇吹风、冰水浸浴,并可辅用药物降温(如氯丙嗪);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热痉挛患者尤应注意补充氯化钠。中暑先兆者暂时脱离高温现场,并予以密切观察;轻症中暑者迅速脱离高温现场,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并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及对症处理;重症中暑者迅速予以物理降温和(或)药物降温,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