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病人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均有传染性。治疗后细菌很快消失,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达50%以上,故带菌者作为传染源比病人更重要。
(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传播,病原菌主要是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但6个月以内的婴儿可自母体获得免疫而很少发病;成人则已在多次流行过程中经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故儿童发病率高,以5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人感染后可对本群病原菌发生持久免疫力,各群间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人群感染后多数为无症状带菌者,仅1%为典型流脑表现。
发病机制
细菌侵入人体后,如机体免疫力低下或细菌毒力较强,细菌可从鼻咽部进入血循环,形成短暂菌血症,少数病人发展为败血症。病原菌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脊髓膜引起化脓性炎症。败血症期间,细菌侵袭皮肤血管内皮细胞,迅速繁殖并释放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及栓塞,临床可出现皮肤黏膜瘀点。细菌在血循环中大量繁殖,并释放内毒素,使全身小血管痉挛,引起微循环障碍,导致感染性休克及酸中毒,重者出现DIC。
脑膜炎期间,脑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脑实质受累,出现炎症、水肿及出血,临床上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脑疝,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