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两类。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其产生机制为: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突触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升高→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为一种局部兴奋)。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降低,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其产生机制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突触后膜对Cl-通透性升高→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即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