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高渗性失水是指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属于浓缩性高钠血症。当缺水多于缺钠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加,钠和水的再吸收增加,以维持血容量。如继续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进一步增高,细胞内液移向细胞外,最终是细胞内缺水的程度超过细胞外液缺水的程度。脑细胞缺水将引起脑功能障碍。
病因
( 一 ) 水摄入不足昏迷、创伤、拒食、吞咽困难,沙漠迷路、海难、地震等致淡水供应断绝,脑外伤、脑卒中等致渴感中枢迟钝或渗透压感受器不敏感,均可引起水摄入不足。
( 二 ) 水丢失过多
1. 经肾丢失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非溶质性利尿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高钙等致大量水从尿中排出;长期鼻饲高蛋白流质饮食等所致的溶质性利尿 ( 鼻饲综合征 ) ;使用高渗葡萄糖溶液、甘露醇、山梨醇、尿素等脱水药致溶质性利尿。
2. 肾外丢失环境高温、剧烈运动、高热等大量出汗;烧伤采用开放治疗等丢失大量低渗液;哮喘持续状态、过度换气、气管切开等使肺呼出的水分明显增多 (2~3 倍 ) . 3. 水向细胞内转移剧烈运动或惊厥等使细胞内小分子物质增多,渗透压增高,水转入细胞内。
临床表现
根据症状不同,一般将高渗性缺水分为三度:
一、轻度失水:
由于失水多于失钠,使细胞外液容量减少而渗透压升高。当失水量相当于体重的 2%~3% 时,即可使渴感中枢兴奋而口渴,刺激抗利尿激素释放,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及集合管使水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但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时,尿量并不减少。因同时伴多饮,一般不造成细胞外液容量不足和渗透压异常,如同时伴渴感减退,可因缺乏渴感而发生高渗性失水。
二、中度失水:
当失水量达体重的 4%~6% 时,醛固酮可因血容量不足而分泌增加,导致钠潴留,进一步升高血浆渗透压,此时口渴严重,咽下困难,声音嘶哑;有效循环容量不足,心率加快;皮肤出汗减少、干燥、弹性下降;进而发生代偿性细胞内水转移到细胞外,造成细胞内失水。患者烦躁、头晕、乏力、工作效率低下。
三、重度失水:
当失水量达 7%~14% 时,脑细胞失水严重,神经细胞裂解,出现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如躁狂、谵妄、定向力失常、幻觉、晕厥等;体温中枢神经细胞失水,出现脱水热。当失水量超过 15% 时,患者可出现高渗性昏迷、低血容量性休克、尿闭及急性肾衰竭。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尿量减少而尿比重高,尿钠增高或正常;血清钠升高多在145mmol/L以上;血浆渗透压>310mOsm/L;c.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轻度增高
诊断
中、重度失水时,尿量减少;除尿崩症外可出现尿比重、血红蛋白、平均血细胞比容、血钠 (>145mmol/L) 和血浆渗透压均升高 (>310mmol/L) .严重者可出现酮症、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依据体重变化,再结合临床表现可判断失水的程度。
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严密注意每日出入水量平衡及监测血电解质等指标变化。避免不适当的脱水、利尿、鼻饲高蛋白饮食等。已发生失水时,应依据失水类型、程度、机体情况,决定补充液体量的种类、途径和速度。
一、补液总量 应包括已丢失液体量及继续丢失的液体量两部分。
( 一 ) 已丢失量 计算方法有3种,
1. 依据失水程度例如一男性患者,原体重60g,失水后烦躁、心率加快,血清钠152mmol/L (正常142mmol/L) ,现体重 57.5 kg,估计失水有多少?该患者符合中度失水,失水相当于体重的4%-6%,即2400-3600ml.
2. 依据体重减少量 与原体重比较,该患者体重下降 2.5kg,故失水相当于 2500ml .
3. 依据血钠浓度有三种计算方法,适用于高渗性失水。
( 1 ) 丢失量 = 正常体液总量-现有体液总量。正常体液总量 = 原体重× 0.6 .现有体液总量=正常血清钠 / 实测血清钠×正常体液总量。则丢失量 =60 × 0.6-142/152 × 60 × 0.6= 2.4kg ( 2400ml) .( 2 ) 丢失量 =( 实测血清钠一正常血清钠 ) ×现体重× 0.6 ÷正常血清钠=(152-142) ×57.5÷ 142= 2.43kg ( 2430ml) .( 3 ) 丢失量 = 现体重× K × ( 实测血清钠一正常血清钠 ) . K 系数男为 4, 女为 3 .则丢失量 =57.5 × 4 × (152-142)=2300ml .
( 二 ) 继续丢失量是指就诊后可能发生的继续丢失量,包括生理需要量 ( 约1500 ml/d) 及继续发生的病理丢失量 ( 如大量出汗、肺呼出、呕吐等 ) .以上公式计算只能大概反映机体失水量,临床实践中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二、补液种类高渗性失水以补水为主,补钠为辅。经口、鼻饲者可直接补充水分,经静脉者可补5%葡萄糖液、5%葡萄糖氯化钠液或0.9%氯化钠液。适当补充钾及碱性溶液。
三、补液方法
( 一 ) 途径 尽量口服或鼻饲,不足部分或中、重度失水者需经静脉补充。
( 二 ) 补液速度 宜先快后慢。重症者开始 4~8 小时内补充液体总量的 1/3~1/2,其余在 24~28 小时补完。具体患者补液速度要根据年龄、心肺肾功能和病情而定。
( 三 ) 注意事项 ①记录 24 小时出入水量;②密切监测体重、血压、脉搏、血清电解质、酸碱度;③急需大量、快速补液时,最好采用鼻饲途径;如经静脉补液,宜行中心静脉压监测,以 <120mmH2O为宜;④补何时,宜在尿量 >30ml/h 后进行,一般浓度为 3g/L,当利尿量 >500ml/d 时,日补钾量可达 10~ 12g ,⑤同时纠正酸碱平衡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