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为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随年龄增长该病发病率逐渐下降,约75%的病例见于2岁以内婴儿,尤以4~10个月婴儿最多见,男婴较女婴多2~3倍,春夏发病率较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原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了,约95%以上的小儿肠套叠属原发性的,初期,套入的肠管受挤压,特别是颈部,可因肠壁的痉挛收缩而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而肠梗阻又增加了肠蠕动阻力,导致套入部蠕动增强,迅速向前伸,套入部肠系膜套入加深,使其血管回流障碍,发生静脉性瘀血、组织水肿、管壁增厚、变硬,使自动脱套成为不可能,在婴儿期,回盲部、升结肠游离度大,肠系膜缺少脂肪、单薄,有利于肠套叠发展。

  按照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回盲部套叠(回肠套入结肠)、小肠套叠(小肠套入小肠)、结肠套叠(结肠套入结肠)。

  临床表现

  多为平素健康的婴儿,突然发病。年长儿发病稍缓,症状不如婴儿典型。

  1. 腹痛突然发生剧烈的阵发性肠绞痛,哭闹不安,屈腿,两臂乱动,或以手抓按腹部,面色苍白,出汗。持续数分钟后,腹痛消失,间歇10~20分钟后又反复发作。较大儿童发作间隔时间较长。阵发性腹痛是由于肠系膜受牵拉和鞘部强烈收缩所致。

  2. 呕吐早期呕吐为肠系膜被牵拉所致。吐出物为奶块或食物残渣等胃内容,次数不多。随后吐出物含胆汁,晚期可为粪样物。

  3. 便血为婴儿肠套叠的特征。在腹痛发作后可有1~2次正常大便,约85%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粘液血便。小肠型肠套叠和儿童肠套叠便血率较低,出现也较晚。

  4. 腹部肿块早期腹部平软,无压痛。多数病例可扪及肠套叠的肿块,小肠结肠型肠套叠沿结肠框分布,常位于右上腹部或脐上,呈腊肠样,表面光滑,中度硬,略有弹性,稍可移动。以后随套叠的进展,肿块可循结肠移至左腹部。少数病例的套入部可达直肠,多数病例的回肠末端及盲肠套入结肠内,右下腹部扪诊常有空虚感。小肠套叠肿块多在脐周,活动度较大,不易扪及。晚期病例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出现腹胀、腹水、腹肌紧张及压痛,不易扪及肿块,有时腹部扪诊及直肠指检双合检查可触及肿块。

  5. 全身情况早期病儿一般状况尚好,体温正常,但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或拒乳。随着病程延长,病情渐重,精神萎靡或嗜唾、阵发性哭闹等腹痛症状反而不明显。发病二三天后的晚期病儿,由于肠坏死或伴腹膜炎,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和高热、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诊断幼儿急性肠套叠有典型症状体征者一般诊断并不困难,临床上常把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及腹部包块作为诊断急性肠套叠的四要素,加上X线钡剂灌肠的杯口状或螺旋状影像及B超检查亦能正确诊断。

  鉴别诊断小儿肠套叠应与以下几种常见疾病鉴别: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

  因起病急,伴有呕吐与腹痛,同时大便带血,易与肠套叠相混淆,因此特别容易误诊。但痢疾患儿腹泻次数频繁,含大量粘液和脓血,早期即有高热,腹痛不及肠套叠剧烈,腹部未扔及肿块,粪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及吞噬细胞,而肠套叠的粪便镜检以红细胞为主。

  二、急性坏死性肠炎:

  绝大多数患儿有腹泻,初为水样,继而出现血便,呈洗肉水样或赤豆汤样;呕吐频繁,严重者吐出咖啡样物;全身情况较肠套叠恶化得快,中毒症状严重。

  三、蛔虫性肠梗阻:

  可有阵发性腹痛、呕吐、腹部肿块,与肠套叠症状相似,但无便血,而且腹部肿块多在脐下呈索条状,这与肠套叠的肿块形状不同。蛔虫性肠梗阻通常发生在3~4岁以上的小儿,而在此年龄组肠套叠比较少见。如果小儿平时有吐出蛔虫或大便排出蛔虫的病史,则更支持蛔虫性肠梗阻的诊断。

  四、美克耳憩室并发症:

  当美克耳憩室并发急性憩室炎或溃疡时,可发生消化道出血,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一般无前驱症状。可突然大量便血,无粘液,初为黑便,以后为鲜血,但腹部无肿块,且有反复出血史,可与肠套叠鉴别。

  治疗

  1. 非手术疗法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以内的原发性回结型和结肠型肠套叠,一般状况较好,无明显腹胀及腹膜刺激症状者。方法简便、经济、效果良好,复位率达95%以上。绝大多数均一次治愈。

  (1) 空气灌肠复位法在X线透视下进行。在复位前30分钟肌注一次复方氯丙嗪1mg/kg和硫酸阿托品0.01mg/kg.先将气囊肛管(Foley管)插入直肠,将气囊充气(一般注入40ml)堵住肛门。然后将气囊肛管连接空气灌肠器,缓慢注入气体,诊断所需压力在6.7~8kPa(50~60mmHg)以下即可,可见结肠透亮度增加,气体到达套叠肠管头部时呈杯口形或钳形阴影。再逐渐增高压力,复位压力一般不超过12~13.3kPa(90~100mmHg),结肠腔迅速扩张,块影沿结肠逆向移动,亮区向前推进。在结肠肝曲和回盲部常有停留现象,适当提高压力或变换体位,有助于脱套。不宜强力磨擦,以免引起穿孔。一旦肿块消失,回肠内气体骤增,结肠内压力下降,即为肠套叠复位的征象。拔出气囊导管后,排出大量气体和紫红色粘液或黄色稀便。患者安静入睡。口服活性炭0.5~1g,6~8小时后,排出粪便中含有炭末,证实肠道已完全畅通。个别病例发生灌肠穿孔,可见气体进入腹腔内,膈下有游离气体,应立即手术。

  (2) 钡液灌肠复位法所用压力约9~12kPa(90~120cmH2O)。同样在透视下观察肠套叠复位情况。

  2. 手术疗法空气或钡液灌肠失败或发生肠穿孔、肠套叠超过48~72小时,或虽然时间不长而病情严重疑有肠坏死者、以及小肠型肠套叠均需手术治疗。根据患儿当时情况及套叠肠管的病理变化选择进行肠套叠复位、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瘘术等。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