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
一、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感染可能是腹泻的病因,但也常因腹泻后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受感染。常见的有皮肤化脓性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静脉炎和败血症。病毒性肠炎偶有并发心肌炎。
二、鹅口疮病程迁延或原有营养不良的患儿易并发鹅口疮,尤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更多,如不及时停药,真菌可侵及肠道,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三、中毒性肝炎腹泻病程中可出现黄疸,多见于原有营养不良的患儿。可能大肠杆菌引起的肠炎,并发大肠杆菌败血症,导致中毒性肝炎。腹泻后病情很快加重,出现黄疸后很快死亡。但如及早发现及时注射多粘菌素、氨苄或羧苄青霉素,多数可治愈。
四、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腹泻迁延日久,或反复多次禁食、长期热量不足,易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和维A缺乏。久泻致肝功受损,维生素K吸收减少和凝血酶原减低,而致出血。
五、其他脱水重时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此外有:中毒性肠麻痹、肠出血、肠穿孔、肠套叠和胃扩张。还可因输液不当引起急性心力衰竭、高钠或低钠血症,或高钾血症。小婴儿呕吐护理不周时可引起窒息。
治疗
一、原则是1、开始出现腹泻后,给消化道以适当的休息;
2、控制肠道内外感染;
3、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
4、良好的护理。
二、饮食疗法开始时给消化道以适当休息。轻、中型患儿减食至平时半量左右4~6小时;重型者6~12小时。减食期间液体补充:轻、中型患儿配制“初液盐”口服。病毒性肠炎由于葡萄糖促进的钠运转障碍,口服葡萄糖液浓度不宜超过2%,钠浓度不超过50mmol/L;重型者应静脉输液。恢复饮食时,人乳喂养儿应减产每次哺乳时间;人工喂养儿可从米汤、稀藕粉或稀释的牛乳(或酸奶)开始,奶量和所加蔗糖都由少到多,由稀到浓,逐步增加。除食欲不振和严重呕吐外,加乳无须顾虑,因腹泻后患儿体内营养大量消耗,增加食物后虽大便次数可增加,但肠道吸收与食入量成正比。禁食过久或热量增加过缓都可导致营养不良。一般应于治疗48小时后给以足够热量,5天左右恢复正常饮食。
三、液体疗法1、口服补液盐:
1971年以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用口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salt,ORS)所配制的饮料,在世界各地对不同病原和不同年龄的急性腹泻患儿推广应用。我国自1980年以来在各省市广泛使用,取得较好的效果。配制1升ORS饮料,需NaCI3.5G,NaHCO32.5g,KCI1.5g,葡萄糖20g.其电解质浓度为:Na90mmol/L,K20mmol/L,CI80mmol/L,HCO330mmol/L,葡萄糖111mmol/L.由于病毒性肠炎患儿多有等渗或高渗性脱水,应将ORS稀释1/3~1/2后口服No含量降至45~60mmol/L、K10~13.3mmol/L、以40~53.4mmol/L、HCO315~20mmol/L、葡萄糖56~74mmol/L,葡萄糖浓度仍保持促进消化道水、钠的吸收。第一日给ORS量:轻度脱水50~60ml/kg,在4小时内服完;中度脱水70~100ml/kg,在4~6小时内服完。同时应按后述方法补充钾和钙。最近,WHO推荐用枸橼酸钾代替原配方中的碳酸氢钠,因后者易潮解而枸橼酸钾则比较稳定。临床应用也证实了这种代替法的优点。此外WHO又倡导以ORS的配方的20克葡萄糖改为30克的米粉或其他谷物粉,认为用谷物粉配制后,味道可口患儿容易接受,服用时发生呕吐者较少,粪便成形较快。临床实践已证明其疗效。确能促进水和电解质的吸收,华西医科大学儿科曾以50克米粉代替原配方中的20克葡萄糖,确能防治脱水,优于用ORS原方。至于口服ORS有困难或有重度脱水发生循环衰竭者,皆需先静脉补液。如在农村不便进行静脉滴注,也可用胃管滴注ORS.如口服或胃管滴注ORS后脱水仍不见好,则应设法静脉输液。
2、胃肠道外补液:
对呕吐或口服补液有困难及重度脱水患儿,应根据上册胃肠道外液体疗法补液原则,分步骤地进行治疗。先较快地恢复循环量并补充累积损失,再较慢地补充继续丢失和生理消耗。近十余年来,国际上补液供给液体总量和含钠液量都有减少趋势。
1)补液总量:
治疗第一个24小时的补液量应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丢失量和生理消耗量,依脱水程度补充总量120~200ml/kg(轻度脱水120~150ml/kg、中度脱水150~180ml/kg、重度脱水180~200ml/kg)。一般病例4~12小时后可开始喂奶(奶量计算包括在上述液量内),如腹泻仍重,第二天有的仍需输液,高渗性脱水需在2~3日内缓慢纠正脱水。脱水纠正后每日液量只需补充继续丢失和生理消耗量约每日100~120ml/kg. 2)液体组成:
第一日补液内容:等参电解质溶液(包括Na+及k+)和非电解质溶液(葡萄糖液)全日容量比例根据脱水性质决定:等渗性脱水宜为1:1(相当於1/2张力电解质液);低渗性脱水用2:1(相当于2/3张力电解质液);高渗性脱水时,应根据高渗的严重程度,使二者的比例成为1:1至1:2(总浓度相当于1/3张力电解质液),避免血清钠浓度降低过快,引起相对性水中毒。
对病情较轻、肾功能较好的患儿、或条件不具备时,电解质液可单用生理盐水。但酸中毒明显时应用“2:1液”(生理盐水2分加1/6mol炭酸氢钠或乳酸钠1分)作为含钠液。有低钾血症者,在输液排尿后,在以上液体余量中加氯化钾0.3%滴入。
3)补液的步骤及速度:
原则是将所需液体按含钠浓度,先浓后淡、先快后慢地输入。开始输时:等渗和低渗性脱水用“2:1”液,高渗性脱水用“3:4:2”液(3分葡萄糖液、4分生理盐水、2分1/6mol乳酸钠液)20mlg/kg,在半至1小时输入,以恢复循环量,然后再将含钠液浓度逐渐降低,将全部液体在24小时内输完(高渗脱水在48小时输完),一般速度为8~10ml/kg/小时,高渗性脱水按5~8ml/kg/小时。低渗性脱水为防止脑细胞迅速缩小,应避免输高渗性液体。
4)钾的补充:
一般患儿补钾2~4mmol/kg?d(相当于10%KCI液1.5~3ml/kg?d)在患儿排尿后开始口服,将全日量均分为3~4次。低钾明显者,可缓慢静脉滴入氯化40mmol/L(0.3%),全日量可增至4~6mmol/kg?d(相当于15%KCI2~3ml/kg?d)。如全部氯化钾均需静脉滴入(不可静脉推入或加滴器小壶中滴入),应均匀分配于全日静脉输液中。较安全的办法是将氯化钾100mg/kg加入排尿后第一批输液中(0.3%KCI)静脉滴入。低钾情况一般都能好转,然后将所需氯化钾其余部分分3~4次口服补充。静脉给钾过浓、过快、可致高钾血症而猝死,应特点注意。因食物中含钾丰富,饮食恢复至正常量一半时,可停止补钾。
5)钙和镁的补充:
在补液过程中,如患儿兴奋性过高或出现惊厥或抽搐,可将10%葡萄糖酸钙10ml稀释一倍,静脉滴入,必要时可重复。能口服时可给10%氯化钙5~10ml/次,每日3~4次。此类患儿多有佝偻病,抽搐停后可肌注维生素D20~30万单位,并继服钙剂。脱水重、久泻及有低镁症状者,可肌注25%硫酸镁0.2~0.4ml/kg/次,每日2~3次,2~4日。
6)对严重酸中毒的处理:
一般酸中毒经上述输液治疗,肾功能恢复后,多可纠正。如酸中毒严重,可增加乳酸钠或碳酸氨钠用量,代替等量的生理盐水。
7)输血或血浆:
对腹泻严重或伴营养不良者宜输血浆,每次25~50ml,必要时1~3日重复一次,共2~4次。贫血者代之以输全血。
四、中医疗法中医辨证论治有良好效果,并可配合中药、推拿、捏脊、针灸和磁疗等。
五、控制肠道感染 针对病原体采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尤对严重病例为然。
1、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
除侵袭型大肠杆菌外,很少侵入组织。细菌大量聚积在肠道内,应选用肠道不易吸收的杀菌药。疗效不好时,应测药物敏感试验,作为用药参考。常用药物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巴龙霉素;甲氧苄氨嘧啶。
2、对侵袭型大肠杆菌感染:
肠道不吸收的杀菌药对此类感染疗效不好,可采用治疗杆菌痢疾的药物。氨苄青霉素效果较好,剂量50mg/kg?d,分4次静脉注射。
3、对鼠伤寒感染:
最好根据药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药敏结果未出前,用氨苄青霉素或复方新诺明等。
4、对菌群紊乱之后继之金黄色葡萄糖菌、绿脓杆菌或变形杆菌感染:
发现有早期菌群紊乱情况时,应及时停原用抗生素,给口服乳酶生0.3~0.9g每日3次。可扶植肠道常住菌,抑制致病的过路菌。并加服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和叶酸,可在数日内纠正肠道菌群紊乱,症状也随之好转。如好转不明显且大便涂片大肠杆菌明显减少时,可用正常婴儿大便5~10g,以生理盐水混成混悬液,每日1次,直肠保留灌肠,可较快恢复。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可选用:红霉素、新型青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或先锋霉素Ⅵ治疗;有绿脓杆菌感染时选用多粘菌素B、羧苄青霉素或庆大霉素;有变形杆菌感染时选用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或头孢霉素治疗。
5、对轮状病毒感染:
用α干扰素10u/次,每日2次肌注注射,连续3~5天治疗秋季腹泻有显著疗效。
6、对空肠弯曲菌感染:
以红霉素为首选药物。剂量25~50mg/kg?d,分3~4次口服。对庆大霉素、新霉素、痢特灵亦敏感,但对复方新诺明不敏感。
7、对肠炎耶氏菌感染:
新霉素和磺胺药均有效。
8、对真菌感染:
口服制霉菌素,剂量12.5万~50万单位,每日2~4次。同时停用原来应用的抗生素。如肠道吸收功能受损明显,宜选用注射药物,如二性霉素乙。
预后预后取决于病因、营养状况及治疗的迟早。耐药性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真菌所致腹泻预后较差。病毒性肠炎预后良好。营养不良和佝偻病患儿发生腹泻,由于机体调节功能差,预后较差。病情重、治疗较晚、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急性肾功能衰竭或严重继发感染者预后不良。
预防1、合理喂养,鼓励母乳喂养,尤以生后4~6个月和第一个夏季最重要,应避免夏季断奶;
2、人工喂养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和水源清洁。每次喂食前用开水洗烫食具,每日煮沸消毒一次;
3、母乳和人工喂养都应按时添加辅食,切忌几种辅食同时添加;
4、食欲不振或在发热初期,应减少奶和其他食物入量,以水代替,最好用口服补液盐配成饮料口服;
5、夏季炎热时避免过食或食用富于脂肪的食物。婴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夏季要少穿衣服,注意居室通风;6、患营养不良、佝偻病或肠道外感染时,应及时治疗,防止并发腹泻;
7、感染性腹泻,尤其是大肠杆菌、鼠伤寒或其他沙门氏菌和轮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易在病房内广泛传播,必须严重消毒隔离,否则易在儿科病房发生交叉感染。消毒方法以过氧乙酸烟熏效果最好,其次是用新消毒表面消毒再加紫外线照射。腹泻病例的病房最好每月用过氧乙酸烟熏彻底消毒;
8、下地玩耍的小儿饭前便后要洗手;
9、医务人员要努力宣传小儿腹泻的预防措施,以免再犯腹泻。
10、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甚广,疫苗为理想的预防方法。对轮状病毒已有疫苗口服的报道,保护率为80%以上,但持久性尚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