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如下:

  1.降低自律性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通过降低动作电位4相斜率、提高动作电位的发生阈值、增加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等方式降低异常自律性。

  自律细胞4相自动去极斜率主要由If决定,If受细胞内cAMP水平的影响。cAMP水平升高,If增大,自动去极速度加快。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通过拮抗β受体,降低细胞内cAMP水平而减小If,从而降低动作电位4相斜率。

  钠通道阻滞药通过阻滞钠通道提高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发生阈值;钙通道阻滞药通过阻滞钙通道提高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发生阈值。

  腺苷和乙酰胆碱通过G蛋白耦联的腺苷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激活乙酰胆碱敏感钾通道,促进钾外流,增加静息膜电位绝对值。钾通道阻滞药通过阻滞钾外流而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2.减少后除极

  迟后除极的发生与细胞内钙超载有关,钙通道阻滞药通过抑制细胞内钙超载而减少迟后除极,钠通道阻滞药可抑制迟后除极的0相去极化;早后除极的发生与动作电位时程过度延长有关,缩短动作电位时程的药物可减少早后除极。

  3.消除折返

  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通过抑制传导或延长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如钙通道阻滞药和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可减慢房室结的传导性,消除房室结折返所致的室上性心动过速;钠通道阻滞药和钾通道阻滞药可延长快反应细胞的有效不应期,钙通道阻滞药(维拉帕米)和钾通道阻滞药可延长慢反应细胞的有效不应期。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