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手足癣(tinea manus and pedis)是指皮肤癣菌侵犯掌、指(趾)间平滑皮肤引起的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致病菌致病菌主要是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常见菌种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其中红色毛癣菌因其抵抗力强,不易控制,已成为我国当前手、足癣的主要致病菌。近年来白色念珠菌也不少见。
二、传染方式本病系通过接触传染。在公共浴池洗澡,穿用公共拖鞋。穿用患者的鞋、袜、手套,使用公共浴巾等均易于感染本病。本病传染广泛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红色毛癣菌或絮状表皮癣菌常在皮屑内形成关节孢子,它能抵抗较恶劣的环境而长期生存,并具有传染他人的能力。另外,红色毛癣菌容易引起角层增厚,侵犯毳毛,不易治愈,且易复发。再者,由于损害严重性不强,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常不予重视,而未及时就医,因此病变常迁延不愈。
临床表现
手癣临床表现与足癣大致相同,只是手癣中浸渍糜烂型少见,足癣多对称,手癣多局限于一侧。
一、水疱型多发生于指趾、掌跖及其侧缘。为成群或疏散分布的米粒大小水疱,疱壁较厚,不易破裂。疱液干涸后脱屑,自觉瘙痒。
二、浸渍糜烂型主要发生于趾间,特别是3-4及4-5趾间以及趾腹侧面。由于局部潮湿多汗加上真菌寄生,使得表皮浸软发白,因瘙痒摩擦,表皮脱落留下红色剥脱面,常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有异臭。本型好发于炎热夏季。
三、鳞屑角化型常发生于掌跖及其侧缘或足跟部。表现为皮肤过度角化、粗糙、脱屑、干裂,常在寒冷冬季发生。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不难。真菌检查常有助于明确诊断。取水疱的疱壁或鳞屑直接镜检可查出真菌。手癣的阳性率低于足癣的阳性率。但不典型手足癣常常容易和手足湿疹、掌跖脓疱病及汗疱疹等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一、湿疹特别是手癣要与手部湿疹鉴别,后者多对称,且皮疹好发于指头、指背,冬季加重,真菌检查阴性。
二、掌跖脓疱疮皮损为成批发生的水疱或脓疱,多对称发生于掌跖,尤其是手掌鱼际和足弓部位,一般不发生于趾间。
治疗
一、局部治疗1、水疱型:复方苯甲酸搽剂、复方雷锁辛搽剂,1%~3%益康哇、咪康唑、克霉唑或酮康唑霜等均可酌情选用,外搽,每日2~3次。有时可用10%冰醋酸液浸泡疗法。
2、浸渍糜烂型:一般选用比较温和或浓度较低的抗真菌外用制剂,如复方雷锁辛搽剂或上述咪唑类抗真菌霜剂。有时需要加用干燥性粉剂,如足粉。
3、角化过度型:一般宜选用抗真菌软膏或霜剂,如复方苯甲酸软膏、咪唑类霜剂或其它抗真菌药物。
4、不论用何种药物都应耐心坚持治疗1~2个月。如伴发细菌性继发感染或病久继发湿疹样变者可选用0.08%庆大霉素生理盐水或0.1%硝酸银溶液湿敷,或选用抗生素软膏。
二、全身治疗1、伊曲康唑,0.2g,每日1次,饭后服,连用7天,过度角化型者连用14天。
2、有继发感染时用抗生素。
预后
本病容易复发,可能与治疗不彻底或重复感染有关,因此手足癣的外用药治疗需要患者耐心配合,在连续用药直至皮疹消退后仍继续用药1-2周,并应避免重复感染。小腿丹毒多与足癣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