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PPH)是一种少见病,系指不能解释或未知原因的“致丛性肺动脉病”,即由动脉壁中层肥厚、细胞性内膜增生、向心性板层内膜纤维化、扩张性病变、类纤维素坏死和丛样病变形成等构成的疾病。
流行病学
美国和欧洲普通人群中每年大约有300-1000名患者,发病率约为(2-3)/100万。非选择性尸检中检出率为0.08‰或1.3‰。目前我国还没有发病率的明确统计资料。PPH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育龄妇女,平均患病年龄为36岁。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家族性PPH至少占所有的PPH的6%,家系研究表明其遗传类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免疫因素29%患者抗核抗体水平有明显升高,但缺乏结缔组织病的特异性抗体。免疫调节作用可能参与PPH的病理过程。
三、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肺血管收缩和舒张由肺血管内皮分泌的收缩和舒张因子共同调控,前者主要为血栓素A2(TXA2)和内皮素1(ET-1),后者主要是前列腺素和一氧化氮(NO)。由于上述因子表达的不平衡,导致肺血管处于收缩状态,从而引起肺动脉高压。
四、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钾离子通道缺陷PPH患者存在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Kv)功能缺陷,钾离子外流减少,细胞膜处于去极化状态,使钙离子进入细胞内,从而使血管处于收缩状态。
临床表现
一、症状早期通常无症状,仅在剧烈活动时感到不适;后期肺动脉压稳定升高,可逐渐出现全身症状:
1、呼吸困难: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活动后或劳动时出现,与心排血量减少、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衡和每分钟通气量下降有关。
2、胸痛:可呈典型心绞痛发作,常于劳累或情绪变化时发生。由右心负荷增加、右室心肌组织增厚而耗氧增多以及右冠状动脉供血减少等引起的心肌缺血所致。
3、头晕或晕厥:先于活动后出现,发展成休息时也可出现。由于脑组织供氧突然减少引起。
4、咯血:多来自肺毛细血管前微血管瘤破裂。咯血量通常较少,也可引起大咯血死亡。
二、体征体检示心浊音界增大,肺动脉瓣区有收缩喷射音、收缩期杂音、第2心音亢进或兼有分裂、可有吹风样舒张期杂音,三尖瓣区可有吹风样收缩期杂音。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X线检查示肺动脉段凸出、肺门血管影增粗而肺野则纹理细小,右心室增大,右心房亦可增大。
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显示右心室肥大,可有右心房肥大。
三、右心导管检查示肺动脉压显著增高,右心室收缩压增高,肺总阻力增高而肺楔嵌压正常。晚期可由于右心房压增高使卵圆孔开放而有右至左分流。心血管造影有一定危险性,可见右心室和肺动脉排空延迟,末梢肺动脉细小。
诊断和鉴别诊断
PPH必须在除外各种引起肺动脉高压的病因后才可以作出诊断。凡能引起右心增大的疾病均应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鉴别:①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法洛三联征、艾布斯坦畸形等;②后天性心脏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等;③胸部疾病。
治疗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病因不明,治疗主要针对血管收缩、血栓形成、内皮损伤及心功能不全等方面,意在恢复肺血管张力、阻力和压力,改善心功能,增加心排血量,提高生活质量。建立长期的治疗方案使增生的内膜、肥厚的中层甚至更严重的病理改变以恢复。
药物治疗
(一)血管舒张药
1、钙拮抗剂 只对部分患者起效,使用剂量通常较大,如硝本地平270mg/d,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2、前列环素 对静脉具有强大的舒张血管作用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可改善运动能力和血流动力学状态。但前列环素的半衰期短,必须持续静脉输注,临床应用不科学。
3、一氧化氮吸入 是一种选择性扩张肺动脉而不作用于体循环的治疗方法。但由于NO作用时间短,加上外源性NO的毒性问题,限制了在临床的应用。
(二)抗凝治疗导致肺动脉高压的病因中,可能都存在原发或继发的血栓栓塞或血栓形成,抗凝治疗是有效的。常用的口服抗凝剂是华法林,成人首次剂量是4mg,以后根据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后者维持在20%-40%)调整剂量,疗程6个月到一年,有出血及出血倾向者禁用。
(三)其他当出现右心衰竭、肝淤血、腹水时,可用利尿药治疗。晚期重症患者保守治疗无效,可行心肺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