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学
痢疾杆菌为本病病原体。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杆菌。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目前本菌分为4群和47个血清型,即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D群宋内志贺菌。我国多数地区多年来一直是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要菌群,其次为D群宋内贺志菌,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少数地区有A群痢疾志贺菌流行。各种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痢疾志贺菌还产生外毒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素作用,可引起更严重的临床表现。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菌痢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感染,亦可经苍蝇污染食物而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且不同菌群及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易复发和重复感染。
三、发病机制及主要病变部位
(一)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吸附和侵袭力,即具有侵袭力的菌株才引起发病。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如机体免疫力低下,细菌侵入后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引起肠黏膜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使肠黏膜出现炎症、坏死和溃疡,而发生腹痛、腹泻和脓血便。
(二)主要病变部位
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及回肠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