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perianorectal abscess)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其特点是自行破溃,或在手术切开引流后常形成肛瘘。是常见的肛管直肠疾病,也是肛管、直肠炎症病理过程的急性期,肛瘘是慢性期。
病因
肛门直肠周围有许多蜂窝组织,容易感染形成脓肿。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产气夹膜杆菌、变形杆菌和其它厌氧菌。
1、肛腺感染:
多由隐窝炎经肛腺管、肛腺及其分枝直接蔓延,或经淋巴管向外周扩散而致。
2、肛门周围皮肤损伤:
如肛裂、直肠炎、直肠狭窄、克隆氏病、内外痔、肛门直肠损伤等,都能引起脓肿。
3、全身因素:
营养不良、贫血、白血病、糖尿病、结核、痢疾等,使身体虚弱,抵抗力减低,又都是致病的诱因。
病理改变
感染物质首先进入肛窦,产生肛窦炎症反应,即肛窦炎,肛窦炎继续扩散,使肛腺管水肿阻塞,引起肛腺体发炎;若再向外扩散,形成肛管直肠周围炎,这一阶段为脓肿的前驱。因炎症继续发展,感染化脓,则形成肌间隙脓肿,又称为中央间隙脓肿。这种脓肿的脓液,可沿着肛门括约肌各层的肌间膈(即联合纵肌纤维)蔓延,形成各种脓肿。如经肛管皮下蔓延,可形成肛裂或肛管皮下脓肿;如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及浅部之间蔓延,可形成肛门旁皮下脓肿;如经外括约肌深浅两部之间蔓延,可形成坐骨直肠窝脓肿;如经内外括约肌之间向上蔓延,到直肠纵肌与环肌间,可形成高位肌间脓肿,或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如向下蔓延,可形成低位肌间脓肿,或肛门后间隙脓肿,或坐骨直肠窝脓肿等。此外,还可由淋巴管向各处间隙扩散,形成各种脓肿。当脓肿自行向粘膜、皮肤穿破,或经手术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最后形成肛瘘。但也有极少数病人,脓肿吸收后,即自然愈合。
临床表现
1.肛门周围脓肿多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扩散形成,位于肛门后方或侧方皮下部,一般不大。主要表现为局部持续性跳痛,排便加重,脓肿表浅全身症状不明显。初起时局部红肿、发硬、压痛、脓肿形成则波动明显,如未及时治疗,脓肿可自行从皮肤穿破,形成外瘘或向肛窦引流,形成内瘘。
2.坐骨直肠窝脓肿较常见。脓肿较大容量约为60-90ml,,较深,症状较重,全身可发热,畏寒、食欲不振、恶心等,局部呈持续性胀痛而逐渐加重为跳痛,排便可加重,有时出现排尿困难和里急后重症。检查肛周,病初无明显体征,以后出现红肿、压痛,直肠指检可扪及柔软有波动、有压痛的肿块,穿刺可抽出脓液。
3.骨盆直肠窝脓肿位置较深,全身症状更明显而局部症状轻,造成诊断上困难。有持续高热、头痛、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局部肛门坠胀,便意不尽,排尿不适等。检查肛周区无异常发现,指检在直肠侧壁外有隆起肿块或波动感,依靠穿刺抽脓确诊。
4.其它如直肠后窝脓肿,直肠粘膜下脓肿等,由于位置较深,局部症状不显,诊断较困难。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感染症状以及局部坠胀,常有便意等,脓肿大者,可扪及压痛性包块。
治疗
脓肿一旦确诊,多需手术切开引流。如感染未形成脓肿时,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①应用抗菌药物,根据病情选用1~2种抗生素或清热解毒利湿的中药;
②热水坐浴;
③局部理疗;
④口服缓泻剂以减轻病人排便时疼痛。
二、手术治疗
(一)单纯性脓肿的治疗可在截石位或侧卧下,用局麻或腰麻,在脓肿部位做放射状切口,放出脓液后,伸入食指探查脓腔大小,分开其间隔。必要时将切口边缘皮肤切开少许,以利引流,最后用凡士林纱条放入脓腔做引流。
(二)脓腔与肛瘘相通的脓肿可在切开脓肿后,用探针仔细检查内口,然后切开瘘管,适当切除皮肤和皮下组织,内口周围组织也稍加切除,使引流通畅。如内口较深,瘘管通过肛管括约肌,可采用挂线疗法。以上手术优点是脓肿一期治愈,不再形成肛瘘。但在急性炎症中,找内口有困难时,不应盲目寻找,以免炎症蔓延或形成假道,仅做切开排脓,待形成肛瘘后,再做肛瘘手术。二期手术优点是效果准确,治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