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临床以入夏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因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发病于夏季,故名夏季热。西医学称暑热症。
本病主要发生于我国南方,如东南、中南及西南等气候炎热地区。发病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发病时间多集中于6、7、8三个月,与气候有密切关系,气温愈高,发病尤多,但在秋凉以后,症状多能自行消退。有的病儿可连续数年发病,而随着年龄增大,其发病症状可逐年减轻,病程亦较短。本病若无其他合并症,预后多属良好。
[病因病机]
发病原因主要与小儿体质因素有关。有因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如早产儿、未成熟儿,肾气不足者;有因后天脾胃不足,发育营养较差,脾胃虚弱者;有因病后体虚,气阴不足者,人夏后不能耐受暑热气候的熏蒸,易患本病。
暑性炎热,易耗伤津液。小儿冒受暑气,蕴于肺胃,灼伤肺胃之津,津亏内热炽盛,故发热、口渴多饮;又暑易伤气,气虚下陷,气不化水,则水液下趋膀胱,而出现尿多清长;又肺津为暑热所伤,肺主清肃,外合皮毛腠理,司开合,津气两亏,、水源不足,水液无以敷布,则腠理闭塞,故见少汗或汗闭;汗与小便,都属阴津,异物而同源,所以汗闭则尿多,尿多则津伤,津伤则必饮水自救,因而形成汗闭、口渴多饮、多尿的证候。
根据暑易伤津、耗气、夹湿等特点,以及小儿体禀有肺胃阴亏或脾肾阳虚等因素,因此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其病机与转归各有不同。疾病初起,暑热多伤津伤气,而易出现肺胃气阴两伤证;疾病迁延,或素体脾肾虚弱,外为暑气熏蒸,内则真阳不足,则易出现热淫于上,阳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
本病虽发生于夏季,但无一般暑邪致病而人营人血,内陷心肝的传变规律。本病为“暑气熏蒸”而致,多无急性变化,至秋凉后有向愈之机,但缠绵日久者,也会影响小儿身体素质。
分证论治
1.署伤肺胃
证候:发热持续不退,热势多午后升高,稽留不退,气温愈高,发热亦愈高,口渴引饮,头额较热,皮肤干燥灼热,无汗或少汗,小便频数而清长,精神烦躁,口唇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分析:暑伤肺胃,气阴亏损。患儿禀赋不足,冒受暑气,蕴于肺胃,灼伤阴津,津亏而内热炽盛,故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喜饮;暑热愈盛,熏蒸愈热,热淫于内,故发热愈高,精神烦躁;肺津伤则化源不足,水液无以敷布,故头额、肌肤灼热,无汗或少汗;暑伤气,虽频频渴饮,而气不化水下趋膀胱,出现尿多清长;肺胃阴津被灼而损耗,故皮肤、口唇干燥。舌苔薄黄,脉数,为暑气所伤之证。
治法:清热解暑,养阴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常用药:西瓜翠衣、荷梗解暑清热,洋参(亦可用北沙参)、麦冬、石斛益气生津,黄连、知母、竹叶清热泻火,粳米、甘草益胃和中。
纳呆食少,神倦者,加麦芽、白术健脾消食;
烦躁明显者,加莲子心、竹叶心清心安神;
如兼有外感伤暑症状者,方中去黄连、北沙参、麦冬,加薄荷、豆卷疏表清暑;
如兼有湿邪,舌苔白腻者,方中去麦冬、石斛、知母,加藿香、木香、佩兰、扁豆花清暑化湿。
2.上盛下虚
证候:精神萎靡或虚烦不安,面色苍白,下肢清冷,食欲不振,小便澄清,频数无度,大便稀溏,身热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饮,舌淡苔黄,脉细数无力。
分析:热淫于上,阳虚于下。本证多见于体禀虚弱,病势缠绵的后期,虚实并见,虚多于实。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故临床出现面色苍白,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大便稀溏,下肢清冷,小便澄清如水等一系列脾胃阳气不足的征象。暑气为患,阴液必耗,阴虚火旺,故发热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饮;;命火虽属肾阳,而寓于肾阴之中,肾又称水火之脏,水不济火,则阳易浮越,故可见虚烦不宁等上盛下虚证;舌淡苔黄,脉细数无力则为寒热夹杂、虚实并见之象。
治法:温补肾阳,清热护阴。
方药:温下清上汤。常用药:附子下温肾阳,黄连上清心火,龙齿、磁石潜浮越之阳,补骨脂、菟丝子、覆盆子、桑螵蛸、白莲子、缩泉丸温肾固涩,收敛小便,石斛、蛤粉清热生津止渴。
若心烦口渴,舌红赤者,加淡竹叶、玄参,以清心火,除烦热。
如口渴不止,小便既多又清,属胃热耗伤阴津,肾阴肾阳俱见亏损者,可用白虎加人参汤与金匮肾气丸合治。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生脉饮口服液每服5mL,1日3次。用于暑伤肺胃证……
二、单方验方
1.荷叶、西瓜翠衣各5S,地骨皮、生地各3g,大枣、五味子各2g.1日1剂,水煎滤取药液,加白糖少量,频频饮服。用于暑伤肺胃证。
2.蚕茧20只,红枣20枚,乌梅5So煎汤饮,每日1剂。用于暑伤肺胃和上盛下虚证。
三、针灸疗法
取足三里、中脘、肾俞、大椎、风池、合谷等穴,视病情行补泻手法。
如下元肾阳不足者,针后加药条灸,每穴2-3分钟,每日针1次,7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
四、推拿疗法
推三关、退六腑各200次,分阴阳、推脾土各300次,清天河水200次,揉内庭、解溪、足三里、阴陵泉,摩气海、关元各3分钟。1日1次,7日为1疗程。用于暑伤肺胃证。